国有VS民营
中环股份是光伏行业里少有的国有企业,这与隆基股份民营企业的身份不同。在竞争激烈、技术更迭快速的光伏行业,中环股份的国有体制导致决策相比较慢,容易错失市场机会,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过去的5年里,隆基股份通过对单晶前景的预判,从2014年起大胆布局下游,并大规模扩产,其商业决策力和执行力令业界印象深刻。
民营企业决策快,对市场反应灵敏,勇于承担风险,隆基的快速发展证明了这一点。相比之下,中环股份在单晶上的布局比隆基要慢,在2017年之后才开始大规模扩产。中环的慢节奏与体制有关。
中环股份的控股大股东是天津市国资委,天津国资委间接持有中环股份37.01%的股份,是中环股份的实际控制人,这意味着中环股份将纳入天津的国资管理体系,中环股份的投资决策首先需要通过天津国资委的监管和审批通过。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09年,中环股份想在内蒙投资硅片基地,反对的声音就很多,可研报告就写了“七八次。”
“国有决策体系,懂的人不懂的人都要说两句。”沈浩平说,这导致和同行相比,做同一件事,“要慢上半年甚至更多。”
另外,国有企业不被鼓励做冒险性、前瞻性的投资决策。隆基在多晶占据市场顶点时,就敏锐发现了单晶的潜力,开始扩张布局,并在之后享受到了丰厚的回报。中环很难复制这一点。
中环股份2017年之后能够实现大规模投资扩产,是因为市场已经证明了单晶的成功。“我老沈是‘顺水推舟’而不是‘标新立异’。”沈浩平说,“这也是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悲哀,一定要市场上有人证明成功了,才能去做,而不是杀出一条血路。”
国有体制在市场行为上不鼓励冒险,中环股份又是一个技术立企的公司。沈浩平透露,2012年之后,中环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把半导体行业的8英寸硅片做好。到了2017年,是12英寸大硅片技术突破的关键期,解决了12英寸大硅片的技术框架后,中环才集中全力去把太阳能硅片做大做强。
中环股份的技术是沈浩平的骄傲。沈浩平多次公开表述,从2002年以来,围绕单晶的所有的重大技术创新,没有一个不是中环创立的。这一观点业内存在不同意见。
沈浩平对此也有反思,他说,中环的技术没有和商业决策和市场执行力很好的结合起来。回顾过去几年,他很遗憾的是,中环有好的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却没能转化为商业竞争的优势。
国企在薪酬激励方面也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国企一般有工资总额限制,每年增长有限,国企员工待遇往往低于同业顶尖的民营公司,这可能引发人才流失。不过沈浩平说,中环股份员工收入的中位数在行业里名列前茅。
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普遍效率较低,做同样的事,很可能成本要比民营企业要高。对比中环和隆基可以很明显看出这一点。中环股份的资产周转率要明显低于隆基。根据2019年中报的数据,隆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9.2亿,对应营收141.11亿,而中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84.84亿,对应营收79.42亿(90%以上收入来自光伏产品);在利润率上,隆基也甩开中环一个档位,根据2019年中报,隆基的毛利率为26.22%,中环股份仅为16.85%。
沈浩平说,中环股份一直在想办法改变。中环股份在工业4.0上有很深的技术积累,通过提前布局,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中环股份的国有体制也正面临变革。1月19日,中环股份发布公告,控股大股东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的两个股东,天津津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准备转让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100%股权。
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持有中环股份27.55%的股份。这次股权转让意味着中环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中环国有体制带来的竞争劣势有望改善。
正面冲突会否到来?
在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中,中环股份和隆基股份的竞争谈不上激烈。单晶替代多晶的浪潮以及光伏市场每年的快速增长,使得单晶硅片供不应求,中环股份、隆基股份忙于扩产满足下游需求。在推动单晶替代多晶方面,两者还是同盟军。
但这一局面正在发生变化。江亚俐认为,从长远来看,光伏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巨大。但短期来看,至少2023年以前,由于单晶硅片厂商的快速扩产,单晶硅片产能过剩将开启单晶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
江亚俐表示,根据已宣布的扩产节奏,前三名的单晶厂商隆基、中环及晶科的产能在今年年底将超过120GW,而2023年以前全球每年新增光伏装机预计也不过150GW。
今年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影响,IHS Markit已经调整了今年的新增光伏装机,预计今年新增装机105GW,同比2019年下降16%;彭博新能源财经也下调了新增光伏装机,预计今年全球的新增装机为108GW-137GW。
江亚俐认为,在硅片产能过剩的市场情况下,比拼的是各家硅片厂商的成本控制能力,成本越低,获得的市场空间也越大。
沈浩平表示,中环不担心未来的硅片竞争,中环有多年的单晶技术积累,单晶设备都由中环自己定制制造,新进入者短期很难达到中环的水平。
“中环的产能布局,只看隆基。”沈浩平说,硅片产能过剩,需要担心的可能是隆基、中环之外的硅片生产商。
事实上,光伏产业的规则透明,谁能给电站端带来更低的度电成本,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中环、隆基的硅片之争,是整个太阳能产业链激烈竞争的一个局部,近年来,通过采用PERC工艺,太阳能电池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随着太阳能电池效率增长放缓,竞争来到了硅片端,同时电池行业也 在酝酿新的技术更迭。
太阳能产业链围绕降低度电成本的激烈竞争,极大的提升了光伏发电的竞争力,拓展了光伏未来的市场空间。
2019年7月,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2019年《新能源展望》,报告指出,到2050年,电力结构中风能和光伏会从目前的7%上升至2050年的48%。
《新能源展望》指出,2050年,随着太阳能技术快速进步,光伏组件平均成本会大降63%,会非常便宜。从2010年以来,组件成本已经下降了89%。未来10年,随着制造商不断提升效率,光伏组件成本还将有望下降34%。
隆基乐叶副总裁唐旭辉表示,光伏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已经是最经济电源。在欧美,光伏正在对存量火电进行替代;而在东南亚、印度,由于经济性占优,光伏取代火电成为新建电源的首选。
唐旭辉认为,中国过去新能源的发展一直是依靠增量市场,每年的电力需求在增长,新能源在发展,火电也在发展,但是在电力需求放缓的背景下,以现在新能源的规模,要再保持高速增长,需要开始触动存量市场,去替代火电。
与东南亚等国外地区不同,中国有存量庞大的火电资产。唐旭辉担心国内会反而保护火电,影响到光伏在国内替代存量的过程。
沈浩平则认为,即使有保护,也是短期影响。从长期来看,新能源增长替代化石能源是大势所趋,光伏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和隆基的竞争”,沈浩平说,“市场足够大,完全容得下两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