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5年湖南省储能产业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2020-06-15 16:28:23 太阳能发电网
一、湖南储能市场发展现状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2.3GW,湖南累计装机规模1.338GW,占全国市场总规模的10.9%,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1.2GW;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位列第二,为0.138GW。黑糜峰抽蓄电站(120万kW)*注2018年湖南已投运储能项目类型分布包
四、湖南储能装备产业特点分析


储能装备产业具有技术密集、辐射面广、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是当前被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朝阳产业之一。近年来,我省电池产业加快发展,为全省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助推作用。并呈现三个主要特点:


⒈资本、技术密集型特征明显。储能装备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对企业资本投入要求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厂房建设、设备购置、技术研发等投入性资本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是企业生产原材料成本高,再加之资金回笼周期长,企业经营资本需求量大。储能产业也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企业科研技术水平要求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储能产业竞争激烈,对产品质量技术要求高;另一方面蓄电池产业对企业安全生产和环保达标要求严格,对企业生产、加工技术水平要求高。


⒉市场导向性特征明显。储能产业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紧跟市场热点的行业增长明显。初步测算,2017年一季度,先进储能材料七大主要构成行业中,与汽车产业高度相关的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电池制造业率先发展,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75.9%和62.5%;与蓄电池基础材料生产为主的电子元件制造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发展迅速,分别增长54.7%和54.1%;与有色行业高度相关的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业和贵金属冶炼业分别增长28.3%和18.1%;以负极材料生产为主的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增长2.5%。


⒊产业集聚性特征明显。长沙、郴州、湘潭是我省储能产业主要集中发展区域。2016年,全省十四个市州中,长沙、郴州、湘潭先进储能材料生产规模居前三位,实现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43.3%、23.7%和7.8%,合计占比74.9%。2017年一季度,全省十四个市州中,长沙、湘潭、郴州先进储能材料生产规模居前三位,实现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33.8%、23.3%和19.6%,合计占比76.7%,比去年全年提高1.8个百分点,同比分别增长22.7%、66.8%和16.5%。


五、湖南储能装备产业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储能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近年来,我省储能产业加快发展,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方面生产已初具规模。但同时,也面临市场环境欠优,用电成本偏高,人才资源紧缺,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需引起重视。


⒈我省储能产业发展基数小。以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一季度为例,我省先进储能材料实现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仅为0.72%、0.86%和1.0%。产品市场面窄,加之储能装备产业涉及面广,生产经营易受到市场需求影响。近年来,我省工业经济总体虽保持稳中向好发展,但增速仍在低位区间运行。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出,过去依赖政策优惠财政扶持发展起来的蓄电池产业能否经受市场冲击尚未可知。


⒉储能装备产业用电成本高。我省工业用电均价为0.7元/kWh,大幅高于内蒙、贵州(0.3-0.5元/kWh)等西部省份,以及福建(0.55元/kWh)等部分沿海省份。电价成本高,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不足,产业链上下游间配套性不强。


3.储能产业发展对中高端人才资源紧缺。我省虽有中南、湖大和长沙理工等高等院校培育出大批储能相关专业人才,但由于工资待遇、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与沿海等发达省份仍有一定差距,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招工难、招工贵、人难留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四是技术水平仍待提高。近年来,我省蓄电池产业虽发展较快,但产品质量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现有电池产业链中,高技术、高标准电芯、隔膜、电解液生产企业不多,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制约。


 



作者: 来源:湖南能源自媒体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