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2030+(BATTERY2030+)》是一项大规模的欧洲长期研究计划,为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战略能源技术计划(SET-plan)的想法之一,旨在联合欧洲整体解决未来电池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克服重重阻力达成宏大的既定的电池性能目标。研究内容以“化学中性途径(chemistry neutral approach)”为导向
(二)智能传感器研发计划
短期计划:在电池单元级别上,依靠各种传感技术和简单的集成开发非侵入式多传感方法,为评估电池内界面动力学,电解质降解,树枝状生长,金属溶解,材料结构变化的相关性提供可行性。监测电池运行期间关键参数的正常或者异常行为,并定义从传感器到BMS的传递函数,通过运行实时传感将温度窗口提高>10%。
中期计划:实现(电)化学稳定传感技术的微型化和集成,在电池层面和实际电池模块中均具有多功能,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与工业制造过程兼容;利用传感数据实现高级BMS,构建新的自适应和预测控制算法;BIG-MAP中集成感应和自我愈合;多价电极系统的过电压降低>20%;将锂离子电池可利用电压窗口增加>10%。
长期计划:依靠先进的BMS控制传感器的通信,新的AI协议通过无线方式实现完全可操作的智能电池组。在未来的电池设计中,将感测/监视与刺激引起的局部自愈合机制结合,从而可以通过集成感测-BMS-自愈合系统得到智能电池。
3.4 自愈合理念(Integration of smartfunctionalities–self-healing)
电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们对电池普及应用的日益依赖,要求确保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探测或者传感不可逆变化是获得更好的可靠性第一步。但是,要真正确保可靠性,电池应该能够自动感知损坏,并恢复原始配置及其整体功能。那我们可以尝试模仿自然愈合机制(比如伤口愈合)来制造智能长寿命电池吗?《电池2030+》中借鉴医学领域中“再生工程”的理念,提出可以开发在电池内注入相应自愈合功能的材料,以恢复电极内部的缺陷。另一方面,提出将状态传感和自我愈合功能紧密相连(如图6所示)。从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将被发送到电池管理系统并进行分析,如果出现问题,BMS将发出信号发送给执行器以触发自我愈合过程的刺激。这种既自我感知又触发自修复的结合过程将赋予电池更高的安全性和消费者更高的使用可靠性。
图6. 由BMS介导的电池工作-感应-自我修复协同耦合过程
(一)自愈合理念重点研发技术
a. 开发自愈合的电池材料以及电极界面:包裹CNT的自愈合微胶囊,用于修复电极导电网络。具有自愈合性的人工SEI结构活性材料,用于修复电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界面结构的破坏。
b. 开发适用于电池组件和界面的自愈合聚合物策略:超分子聚合物在自愈合多相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中的应用。使用无毒的生物基材料(例如多糖类材料,蛋白质材料)设计薄而多孔的可控隔膜,开发功能化生物基电解质隔离膜,专门设计使其具有自愈合特性,通过控制电解液的分解从而改善电池老化。
c. 构建复合电极:设计具有聚合物或矿物质外壳的微胶囊,使其包含能够通过外界刺激响应来释放愈合剂,或在受刺激破裂时将释放锂盐、钠盐等。利用特定高分子结构的设计(比如PAA-聚轮烷滑轮型聚合物)控制电极膨胀结构并优化电池循环的效率。
(二)自愈合理念研发计划
短期计划:在各种交叉领域发展具有自我愈合功能的电池。对隔膜进行功能化处理,并开发依靠氢键相同作用实现可逆交联的超分子结构,以愈合电极-隔离膜的膜破裂,同时与电池的目标化学性质兼容。
中期计划:设计智能型隔离膜,具有可容纳多种功能有机-无机愈合剂的微胶囊,可通过磁性,热或化学作用触发自动愈合,同时确定与刺激驱动的自愈合操作相关的响应时间,以愈合与电极断裂或SEI中间相老化有关的故障。
长期计划:设计和制造功能性和孔隙率可控的低成本生物基电解质隔膜。在电池感测和BMS之间建立有效的反馈回路,通过外部刺激适当触发已经植入电池的自我愈合功能。
3.5 未来电池规模化制造(Manufacturability of future batterytechnologies)
新一代突破性电池材料的面世将开启崭新的电池技术机会。但是,从广义上讲,这些新电池技术至少需要面对两个主要的验证阶段。首先,在原型级别上证明其性能潜力,其次,扩大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和进入工业化过程的评估。《电池2030+路线图》提出未来电池制造的解决策略:工业4.0和数字化的前景。利用建模和人工智能实现制造过程动态软件模拟,突破制造单元的空间构造,避免或基本减少经典的尝试和错误方法。通过全数字化制造,理解和优化过程参数及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
图7. 电池制造的数字化过程
(一)未来电池规模化制造重点技术
a. 设计过程数字化:引入新功能,如自愈合材料/界面、各类智能传感器或其他执行器、生态电池设计和替代电池设计,在电池制造过程中开发和验证多重物理量和多尺度模型,以更准确了解制造过程的每个步骤。
b. 制造过程数字化:开发灵活的制造流程和高精度建模工具,以优化工艺、条件和机器参数,开发用于处理电极浆料,电极片生产,电池组装,电池包组装和电池性能的实时模型(即用于电池制造的数字化模型)。
(二)未来电池规模化制造研发计划
短期计划:从最先进的信息开始,重点放在是电池设计方法。改进模拟工具(如多物理场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方法减轻计算负担,应用AI技术用于电池设计。
中期计划:不断发展BIG平台,MAP平台,智能传感器技术,自愈合技术,回收策略和其他创新领域并将其整合到流程中;在电池级设计取得进展之后,将启动并实施基于AI制造方法,即建模> AI>制造(包括新技术的制造以及制造过程中的数字化模型)。规模也可扩大到电池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可扩展到电池化学成分开发,例如多价和有机的材料开发,或者其他电池体系,如液流电池。
长期计划:将整个AI驱动的方法集成并整合在电池单元设计中,实现基于BIG-MAP的完全自主系统。利用这种方法促进学术界创新和工业界开发可商业化的最新电池技术。
3.6 回收策略(Recyclability)
《电池2030+》路线图将促进建立循环经济社会,减少浪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更明智地使用战略资源作为长期愿景。因此,发展高效电池拆解和回收技术是保证欧盟到2030年时,电池经济长期且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的保证。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新型,创新的,简单的,低成本的和高效率的回收流程,以保证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足迹和经济可行性。比如对活性材料采用直接方法回收,而不是经过多步骤的途径。采用直接修复或重新调节电极的方式即可使电池重新达到可工作的状态。基于此,《电池2030+》对材料层级,界面层级和单体电池层级都提出一些新的回收概念和整体流程:(1)整个生命周期可持续设计(包括生态设计和经济设计);(2)电池及电池组拆解设计;(3)回收设计方法。这个过程需要研究者,电池生产企业,材料供应商协同参与,并与回收商一起将回收策略及相关限制条件整合到新的电池设计中。
图8. 未来的电池回收过程:直接回收与再利用过程有机的整合
(一)回收策略重点计划
a. 电池组件及单体的重复可利用性:通过产品标签、电池管理系统、内置和外置传感器等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集成传感器和电极自愈合功能,用于识别损坏/老化的组件并为重复利用做准备。同时在电池设计中尽可能延长寿命,并考虑重新校准、翻新以及二次使用和多次使用的可行性。
b. 引入现代低碳足迹物流概念:包括分散式处理,开发产品可追溯性,特别是整个电池生命周期中关键原材料的可追溯性。以及开发对有价值关键材料的高效、低成本和可持续的一步回收处理策略,并将其“翻新”为电池可用活性材料,如果不能完全逆转,则通过调整组成来合成活性材料前驱体或相关原材料。
c. 自动化及选择性回收:采用AI辅助技术及设备,实现电池自动分拣和评估,自动将电池组拆解到单体电池级别,自动拆解电池至最大的单个组件级别。同时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分析并寻求适用于所有电池及电池组的通用拆解过程,确保即使是像锂金属固态电池,锂金属-空气电池等新型电池,也能最大程度地回收电池组件及其关键性组成材料。
(二)回收策略研发计划
短期计划:实现电池系统可持续的发展和拆解,开发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用于电池组/模块分拣和重复利用/再利用的技术,并开始开发自动化拆解电池。并用于快速电池表征的新测试。
中期计划:开发自动将电池分解成单个组件的方法,以及粉末及其成分的分类和回收,将其“翻新”为先进的新型电池活性材料的技术。在电池中测试回收的材料。将开发二次应用中材料再利用的预测和建模工具。显著提高关键原材料的回收率(比如石墨,正极材料)并明显改善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长期计划:开发和验证完整的直接回收系统;系统在经济上可行,安全且对环境友好,并且比目前的流程更低的碳排放量足迹。
Part IV:其他各国家路线图发展规划
除了欧洲的SET-PLAN计划外,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明确路线图并为之长期努力。在这里,简短介绍来自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的电池路线图,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2030+电池的目标。
4.1 中国发展规划:中国现在是全球发表电池研究论文最多的国家。但同时在工业界也定义了两个并行的研究和创新战略:进化战略和创新战略。进化战略专注于优化现有搭载新能源电池的车辆和能源动力总成系统,包括电池性能的提升(高安全,快速充电,低耗电量等)。而革命性战略的目标是开发下一代电池化学体系用于车辆动力总成系统。如图9所示,可以比较2015年至2035年中国的电池发展目标与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的RISING计划目标,以及美国能源部(DOE)的Battery 500计划。
图9. 中国2013年至2030年的国家新能源项目和战略目标
4.2 印度发展规划:印度最近也为汽车制造行业发布了路线图,其中电池研发和制造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但路线图中并未展示达到目标需要何种关键性技术,只是明确表达了电池的重要性。
4.3 日本发展规划:日本在某些关键领域一直有制定长期稳定研究计划的传统,电池就是其中之一。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的RISING-2项目就是一项长期的大规模计划,始于2010年,计划于2022年结束。它定义了两个关键的电池性能目标(如图10所示),其中对于纯电动汽车,在2020年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需达到250Wh/kg,2030年达到500Wh/kg。而对于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在2020年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需达到200Wh/kg。这是唯一可以尝试与《电池2030+》提出目标相比较的国际研发计划。
图10. 日本NEDO的2020年和2030年电池性能目标
4.4 美国发展规划:美国能源部(DOE)于2016年主导了Battery 500项目,其联合了六所大学,四个国家实验室和IBM的科研实力。其总体目标是开发锂金属电池,相比目前电动汽车用电池组能量密度170-200Wh/Kg,使电池组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而且Battery 500将致力于开发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更便宜的电动汽车电池。
作者: 来源:鑫椤锂电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