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隆基股份的蝶变之路,有三次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第一次是从半导体进入光伏行业,第二次是押注单晶硅技术,第三次是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3
延伸下游
2012年,隆基的营收规模达到17.08亿元,但是几乎都依赖单晶硅片、硅棒业务,这充分践行了专注硅材料的战略路线,但也由于过度依赖主营业务,引发资本市场的担忧。显然,隆基也意识到了这种风险,在2013年的财报中,除强调巩固硅片厂商的战略地位外,隆基开始提出“寻找和培育分散战略风险的新业务”,多元化的念头开始萌芽。
2013年的一个现象加速了这个念头。虽然隆基在单晶硅市场持续发力,且单晶硅产品的度电成本已逐渐占据优势,但国内光伏市场仍以多晶产品为主,单晶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足10%。其背后原因,是对单晶硅推广至关重要的电池、组件生产商习惯性应用多晶硅,对单晶硅产品的推广动力不足。
为此,隆基给出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游说。李国振开始频繁地与产业链下游的电池厂、组件厂进行交流,说服他们改用单晶硅产品,并在黑板上算账演示。“我告诉他们未来两三年,单晶硅片的度电成本会快速下降,你们应该往单晶去转。”李振国回忆说。但是,尽管他几乎找遍了所有大的下游公司高层,几乎没有公司接受他的建议。其中原由,一是厂家前期已经投入不少资金在多晶硅产品的生产设备,就此转向会在短期内带来损失,转变的动力不足;二是当时行业依然认为单晶产品是高端,很少有人相信其成本会在短时间内下降。
游说并未走通,隆基开始思考另一个方案,即通过将业务延伸到产业链下游来推动单晶硅产品的普及。经过内部测算,到2014年,单晶硅的全产业链成本优势已显著高于多晶硅,完全相同条件下的两个项目,单晶的度电成本比多晶低5%-10%,而发电效率则高出5%。数据给了李振国和钟宝申信心,也促使隆基做出蝶变之路上第三个重要的抉择:布局下游产业。
2013年的财报上,隆基对于公司战略的表述较上一年有了显著的变化,在单晶硅棒/片业务之外,新增了一项颇为醒目的业务策略:“适度发展单晶组件业务,强化单晶路线国内市场推动力”。
在此战略的指引下,2014年,隆基通过内生与外延并举的方式开启了一系列下游扩张。当年5月,控股子公司西安隆基清洁能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光伏电站建设及EPC业务;11月,在考察了多家企业之后,隆基决定收购浙江乐叶光伏85%的股权,正式进入太阳能电池、组件业务。如果说收购乐叶光伏后的半年时间里,隆基对组件业务的定位仅是推动单晶硅产品的普及;那么半年后,这种定位发生了不小的转变。由于单晶硅组件、电池在市场上少有竞争对手,利用单晶硅高效平价的优势,电池、组件与电站建设业务为公司创造了一个新的增长点,恰好满足了隆基从2012年开始考虑的分散过度依赖单一业务风险的诉求。
这进一步强化了隆基下游扩张的决心。从接下来的行动上,可以明显看出扩张的加速。2015年,隆基完成浙江乐叶及合肥乐叶两个生产基地的建设并迅速扩大产能,太阳能组件业务的营收占比超过40%;在电站领域,公司蒲城隆基40MW生态农业光伏电站项目并网发电……一系列举措,不仅让隆基有了更为多元、均衡的收入结构,也推动了单晶硅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持续提升;2014年,国内电站大概只有5%使用单晶,而到了2015年占比已经达到15%。
随着成效渐显,隆基前向一体化的战略路线也走得越加坚定。2015年的财报上,隆基的战略规划已经呈现出硅片业务、组件业务、地面电站业务与分布式业务多层并举的态势。在之后的几年,这项战略越发见效。2019年,国内单晶硅片市场占比首次超过多晶,达到约65%,隆基的营收规模随之突破300亿,较2015年增长450%。而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三季度财报中,尽管受全球疫情影响,隆基的业务依然上涨动力十足,营收实现近50%的增长。回过头看,那次延伸下游的抉择,正是增长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至此,隆基股份的战略定位也悄然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全球领先的单晶硅片制造商”,转变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太阳能科技公司”。
4
结语
全球光伏产业苏醒之时,隆基决定进入光伏行业;行业盛行多晶硅时,隆基决定坚守单晶硅技术;在单晶硅的推行面临下游阻力时,隆基决定延伸产业链到电池、组件与电站。回顾隆基的三次抉择,可以说每一次都踩到了产业演变的大趋势上,也让隆基从一家半导体创业公司成长为集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电站为一体的光伏产业巨头。
那么,为什么每一次隆基都踩对了?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至关重要。一是隆基坚持从长期不变的本质出发把握变化的机会。正是在化石能源必将被更清洁的能源替代、能更带来效率的技术将更有竞争力等不变的底层判断之上,隆基能持续蓄势主航道、在业务上的表现随之越来越有战斗力。砺石商业研究众多企业发现,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规律上,也是所有优秀企业表现出的共同特征。二是隆基不仅深度洞察正确的战略方向,而且敢于在认定的战略方向上不断尝试、快速验证与调整。正是这种敏捷的战略试错与调整机制,使得隆基无论是进入光伏太阳能、还是延伸产业链下游都显得恰逢其时。
就在隆基股份公布高瓴入股的同一天,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要推动太阳能多元利用;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无疑都为光伏产业带来利好,也直接推升了资本市场对光伏行业的期待。同时,随着光伏的度电成本趋于传统能源,补贴退坡、平价上网越来越近,更高效的技术、更有竞争力的企业也会拥有更大的舞台。这些对隆基来说都是好事。
但是,挑战也在。光伏产业受技术驱动,如眼前正在发生的182与210硅片尺寸之争,站队错误或转型迟缓,又可能重新改变产业竞争格局。做企业没有舒适区,但隆基的下一次关键抉择仍然值得期待。
作者:尹炜锋 来源:砺石商业评论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