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底,浙江、湖南等多地突然公布的限电通知,唤醒了中国人尘封已久的“限电”记忆。说起“限电”,现在40岁以上的人应该还能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拉闸停电”对于广大城市家庭来说,算是家常便饭。那是中国能源形势最严峻的时期,一边是改革开放后,突飞猛进的工业、民生用电需求,另一边却是老旧落后的能
输电网络:全国一盘棋
中国的输电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成为世界第一。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华北的火电、西部的水电、西北的风电和光电,距离东南沿海工业区,都有着上千公里的距离,因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对于高电压、大功率、长距离的电力传输网络,有着如此高的渴望。
然而和发电技术一样,我国的电网技术也是“先天不足”。
由于起步晚,改革开放前我国主流的220千伏输电线路,晚了世界上第一条同级别线路31年;即使是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330千伏线路,也落后西方国家20年。
改革开放后,重工业新项目的上马,使得中国对高级别输电线路的需求,立刻急迫了起来。
例如1979年,为了解决武汉钢铁厂1.7米新轧机的用电稳定问题,河南平顶山至武昌之间,架起了中国第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
然而,当时中国并没有自主建造高压线路的能力,这条线路上的变电设备、继电保护和通信设备,都是从日本、法国等6个国家和7个公司择优进口的。
1984年,我国第一次尝试自主建造500千伏输电线路,从元宝山电厂经锦州、辽阳到达海城。结果国产设备质量问题不断,电缆漏油、变压器漏油,断路器还发生过爆炸。
但这些挫折,并没有阻止中国追求电网国产化的脚步。
1985年,中国全套引进瑞士BBC公司的电网技术,建设葛洲坝至上海500千伏直流电输电工程。当时,为了满足外方配套引进的要求,我们连建设上海电站的草皮都是进口的。
在BBC这套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电力人开始了吭哧吭哧的国产化之路。
10年之后,这套技术的国产化率超过50%,20年之后,国产化率达到100%。
2005年,国家电网建设的西北-华中灵宝输电工程,第一次实现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管理。
接下来,中国的电力工程师们,开始向一个更高的目标攀登——特高压。
21世纪初,中国提出发展特高压的时候,正值全国电网互联互通的特殊时期。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电网一直以省和七个跨省大区(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南方、西南)为管理单位,各大区之间互不联通。
但随着东部省份用电需求日益高涨,将西部与东部地区,通过高压电网连接起来的计划,被国家提上日程。
更重要的是,这张电网是一张“扶贫网”,西部省份通过向东部出售电力,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
从2001年东北-华北电网联通,到2010年新疆-西北输电线路建成。10年间里,全国通过建设大区电网之间的超高压、特高压线路,基本实现了“全国一盘棋”。
特高压连接西部能源基地与东部工业区
中国特高压项目纷纷上马的时候,西方国家却停止了探索。
当时西方业界普遍认为,特高压项目占地面积大、投资效益低,不适合西方增长停滞的电力市场,于是给了中国后来居上的机会。
通过在特高压项目上积累的技术优势,中国成为继美、德、英、法、日之后,第六个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
中国特高压标准随后被推荐为国际标准,而相关设备也出口到巴西、印度等,同样需要远距离输电的国家。
但对于中国来讲,除了出口、占领国际电力市场外,特高压还是开启下一场能源革命的“钥匙”。
这场革命,将彻底改变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地位和格局。
新能源:下一场革命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用电缺口扩大。如何解决西藏用电难题,摆在了中央领导们的面前。
当时,西藏电力主要以水电为主,但水电波动大,枯水期时西藏严重缺电,需要外部电力输入。
为此,以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为首的一批专家,建议从青海拉一条高压输电线路到拉萨,将原本封闭的西藏电网,同全国连接起来。
但张国宝的建议,却遭到一些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在青藏高原建设电网,十分浪费,不如在当地建设燃油发电厂更加省事。
最终出于长远考虑,发改委和国家电网还是力排众议,决定在西藏建设高压电网。
2011年,国家建成青海-西藏输电线路;2015年、2018年,国家又建设了川藏、藏中输电线路。
西藏电网
当初国家投资西藏电网,普遍被视为扶贫之举,但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西藏巨大的新能源开发潜力,逐渐被世人所知。
例如西藏境内大江大河密布,非常适合水力发电。全国待开发水力资源一半以上,集中在西藏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等河流。
同时,青藏高原又是全世界阳光最充足的区域,光伏发电效率是西北戈壁的1.5倍、东南沿海的2倍。
随着西藏新能源项目的大力建设,2015年,西藏开始向外部输送电力,完成了从“输入”到“输出”、从“扶贫”到“反哺”的角色扭转。
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做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过去占能源主导地位的煤炭,势必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而拥有巨大潜力的西藏,将携着中国最先进的新能源发电及特高压技术走上台前,甚至有望成为新能源时代的“中国沙特”,一举改变几十年来贫穷落后的局面。
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像建设西藏电网这样,中国在电力领域高瞻远瞩的布局,还有很多。
例如2004年,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拉开新能源电力补贴的序幕。受补贴政策的刺激,2010年德国光伏产业比重,一度占到世界的40%。
看到德国新能源政策取得成功后,我国很快也在2006年施行《可再生能源法》,推出适合国情的新能源补贴政策。
这一次,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
由于没有先天劣势,勤奋刻苦的中国工程师们,一举击败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今天,中国光伏企业霸占了海外市场的半壁江山,风电企业也占据全球份额的1/3。
过去30年,中国在能源领域一直落后、学习、追赶,直到与先进国家齐头并进。
而在下一个30年中,中国将傲立潮头,成为新能源革命中的头号强国!
后记
如今已经退休的唐松寒还记得,1995年北京电网经过系统改造后,“拉闸限电”彻底成为历史。
1996年,北京市区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841%,也就是说一年当中,平均有13.92小时不能用电。
不过对比当时的发达国家,年平均停电只有5分钟到半小时,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此后几年里,电力公司经常有计划的停电,对仍不成熟的电网和发电设备进行检修。
作为通讯员,唐松寒负责根据供电公司的停电计划表,提前一个星期向《北京晚报》等媒体发送预告,给老百姓们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
6年间,唐松寒共刊发了数千条停电预告,无一差错。
2003年以后,随着北京电力供应和电网管理水平的提高,“停电”预告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020年,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北京居民年平均停电时间只有27分钟,可以自豪地比肩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更是全面超越美国。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不间断的空调和网络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不停电”这个逐渐被人们习惯的现象背后,是充足的能源供应、强大的发电机能和稳定的电网调度。
这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工业实力所带来的好处,更是30年来,一代人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向他们致敬!
作者: 来源:柏年说政经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