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的门槛有多低?

2021-08-25 15:36:27 太阳能发电网
这么多外行涌进来,光伏制造行业的门槛到底有多低?”在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宏伟装机目标的背景下,大批行业外新手一齐冲入光伏行业分享盛宴,一点都不像有太高技术门槛的高科技产业。冲进来的外部玩家中,有如德力股份、福耀玻璃等产业链协同企业的顺势延伸,有如高景太阳能、海源复材等企业掌舵人本身有光伏行业背景,也
这么多外行涌进来,光伏制造行业的门槛到底有多低?”

在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宏伟装机目标的背景下,大批行业外新手一齐冲入光伏行业分享盛宴,一点都不像有太高技术门槛的高科技产业。

冲进来的外部玩家中,有如德力股份、福耀玻璃等产业链协同企业的顺势延伸,有如高景太阳能、海源复材等企业掌舵人本身有光伏行业背景,也有如星帅尔、钧达股份、金阳新能源等完全的“门外汉”,从电机、汽车配件甚至是拖鞋等行业直接跨界而来。


跨界者们在实力上还无法与“在位者”分庭抗礼,但行业巨大的市场红利为每一个玩家都提供了空间,跨界者们似乎完全有机会从盛宴中切走大小不等的蛋糕。

对于目前市场上的主力玩家来说,这大概率不是一个好消息。

以硅片行业的新玩家高景太阳能为例,去年12月官宣入局光伏,投入170亿元上马50GW硅片项目。如今项目一期日产能已达300多万片,二期已启动建设,且已与下游买家爱旭股份签订了2.1亿元大单。如最终全部顺利投产,高景将迅速成为隆基、中环股份之外的中国第三大硅片厂商。

高景的行动之快令人咋舌。其在上游硅料采购、下游市场拓展上的顺利,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在技术、市场和供应链关系层面,光伏行业并没有展示出足够高的门槛。

随着像高景一样的跨界者切入市场并逐步放量,光伏市场的一池春水即将泛起波涛。这值得所有投资者警惕。

01

分食盛宴

光伏制造成为令人“眼馋”的黄金赛道,也为众多光伏“掘金者”提供了关键的资本支持。

光伏过去一直被视为周期性行业,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每次行业景气周期,都会有觊觎行业红利的新玩家涌入,迅速打破供需平衡。上一轮光伏的景气周期,就涌现出恒大集团、三一集团、宝安地产、湘鄂情、中民投等来自各行各业的非典型玩家。

而本次跨界者纷纷涌入光伏行业,始于去年下半年,但真正形成规模化还是在去年12月之后。

2020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透露出的重磅行业政策利好,为光伏行业带来了一个超长的新景气周期。

此前,中国承诺2030年碳排达峰,对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0%,而最新表态将这一比例被提高到了25%左右,2030年的风、光装机目标定在了12亿千瓦以上。

照此测算,我国距2030年12亿千瓦的累计太阳能、风电装机最低要求,仍有逾近7.5亿千瓦的装机差额,如果以此数据按10年平均计算,即意味着风、光每年的新增装机将不低于75GW。


这意味着非常确定性的市场增量。据测算,“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中国折合年均新增光伏装机量在39.4GW左右。从39.4GW到75GW,增幅超过90%。

如果再将市场扩展到全球,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全球光伏发电占比要从2020年的不到5%增长到2050年的30%左右,未来发展空间足够广阔。

政策利好的催化下,光伏板块成为了2020年A股最炙手可热的板块之一。Wind概念板块中,光伏屋顶板块年内涨幅200.58%,半导体硅片板块年内涨幅127.57%。一些热门的行业龙头股受到资本青睐:上机数控涨幅超6倍,阳光电源、锦浪科技涨幅超5倍……隆基、通威、阳光电源还获得了高瓴的加持。

广阔的发展空间,让资本市场亢奋不已,光伏成为令人“眼馋”的黄金赛道,也为众多光伏“掘金者”提供了关键的资本支持。宣布进军光伏市场的上市公司,无论是扩张、收购,还是新拓展业务,只要拿出投资计划,大概率就能够顺利拿到钱。

觊觎光伏市场红利的跨界者们,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02

门槛有多低?

资本市场对于这些跨界者和新玩家们几乎是普遍看好。

从跨界者的投资计划来看,无论是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胶膜,光伏行业哪一个环节的技术壁垒都不算高。

除了硅料行业因为高污染、高能耗且扩产周期需要两年、耗时较长之外,新玩家想要切入哪一个环节其实都并不困难。

可以看到,这些跨界者中,除了有产业协同的(如从常规玻璃到光伏玻璃),掌舵人有光伏行业背景的(如高景、海源复材),还有一些几乎是“零基础”。

例如有“拖鞋大王”之称的港股上市公司宝峰时尚。由于制鞋主业经营萎靡,2014-2020年连续6年亏损,公司转移赛道到了光伏产业上,从2020年开始在光伏硅片和电池领域大手笔布局。

目前,宝峰时尚已经改名为金阳新能源(HK:01121),且与下游企业签订了4亿片的硅片长单,股价由不足1港元上涨至10港元附近,转型初见成效,投资者押注股价的话收获巨大。

从光伏行业盛行的一体化布局的趋势中,也体现出行业的低门槛特征。可以看到,隆基、通威、天合光能、晶科、晶澳等巨头都在进行一体化的布局,无论其赖以起家的主业位于哪一环节,都在向上下游进行扩张,似乎个个都是全能选手。


实际上,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制造,对于设备商都有着程度不一的依赖,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光伏电池,这一环节的核心技术壁垒掌握在设备厂商而不是生产企业手里。这意味着,只要采购了先进的设备,起码就可以生产出平均水平的产品。

因此,资本市场对于向下游延伸做光伏制造的设备商如上机数控、京运通、双良节能等同样非常青睐。上机数控、双良节能的市盈率都远超光伏龙头隆基和通威。

从估值的对比情况来看,资本市场对于光伏跨界者和新玩家们几乎是普遍看好。甚至由于跨界者起点低、业务基数小,整体的成长弹性更强,反而更受青睐。




作者:荆玉 来源:巨潮商业评论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