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碳”目标的倒逼,国家发改委一纸名为“全国晴雨表”的红头文件,将全国多省份推上了“双控”清单。在这股高压态势下上,协鑫颗粒硅却一骑绝尘,再度斩获百亿订单。9月23日,双良节能(600481.SH)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与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硅料战略合作协议书》
崛起“密钥”
2022年,协鑫的颗粒硅产能将大体量陆续释放,崛起似乎势不可挡。
亚化咨询分析认为,保利协鑫已宣布的颗粒硅规划总产能高达50万吨/年,若全部投产,凭借成本优势,颗粒硅有望占据中国光伏多晶硅50%以上的市场份额。
颗粒硅是采用硅烷流化床法(FBR)生产的颗粒状多晶硅。而目前主流的多晶硅则主要为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法生产出来的柱状多晶硅。
亚化咨询研究表明,颗粒硅的崛起需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技术成熟,实现大规模稳定生产;产品质量得到潜在客户认可;产能建设可以满足下游需求。
从技术成熟的维度来看,成本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参数。
“根据我们实测,FBR颗粒硅综合电耗仅为18千瓦时/千克,远低于行业规范。”保利协鑫研究院副院长蒋立民说。
浙商券商分析报告则称,初步估算颗粒硅生产成本有望在28元/公斤左右(1.2万/吨工业硅价格、包头和乐山电价),对比传统棒状硅降低20%以上。
就核心降本要素而言,采用颗粒硅技术,项目初始投资能够降低30%,电耗能够降低70%,人工降低30%。
而从中长期来看,上述券商机构认为,颗粒硅加上连续直拉单晶技术(CCZ)有望在硅料、硅片环节综合降本20%-30%,甚至更高。
一项关于颗粒硅成本预想测算表明,在统计硅耗、电耗、人工、折旧、耗材等成本要素后,颗粒硅的全成本约为每公斤不足35元,甚至更低。
上述券商报告还认为,FBR颗粒硅还在品质上比西门子棒状硅更胜一筹。
“目前颗粒硅拉出的硅片部分电性能甚至更好、适用N型硅片;中长期搭配CCZ连续投料技术,颗粒硅拉棒头尾电性能指标一致性更高、更适用拉N型硅片。”报告称。
另一个优势是颗粒硅产能建设周期更短。一般而言,传统西门子法棒状硅的产能建设周期需两年,而颗粒硅的产能建设周期仅需一年多时间。
在使用端,由于颗粒硅大小形似“绿豆”,使得其填充性更好,可多装15%-20%,更利于连续直拉单晶。
颗粒硅另一个获得业界共识的绝对优势是碳排放。在碳中和背景下,这无疑成为了其独善其身的先天优势。
依据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规定,高耗能、高排放的能源产业,将随着“双碳”目标向纵深推进,新批项目“双控”准入门槛会越来越向上拉升,这无疑给颗粒硅让出了更佳的赛道,挤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
这意味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将一去不复返。而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企业不再单纯以经济规模和财富指标来进行评价,而是以“碳生产力”论英雄。
“光伏上游制造环节占据了光伏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80%到95%,仅颗粒硅一项,协鑫就可以带动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再次实现至少80%的碳减排。”朱共山说。
而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度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排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0.015千克氮氧化物。
这是一道并不复杂的算术题。专家测算称,仅硅料环节生产1吉瓦颗粒硅可减排13万吨二氧化碳,较改良西门子法降低74%。而从整个产业链来看,生产1吉瓦组件至少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47.7%。
更形象的对比是,与传统改良西门子法棒状硅电耗高相比,每10万吨颗粒硅可减排二氧化碳500万吨,相当于减少300万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基本上等同于深圳市或郑州市的汽车停驶一年。
根据权威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行业多晶硅料需求约为150万吨,倘若届时三分之二多晶硅升级为颗粒硅,那么每年的减排量将超过中国年碳排放量150亿吨的千分之三。
颗粒硅在碳减排上的优势还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认证。
5月29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根据相关核查程序,为颗粒硅颁发了碳足迹证书。这是5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文以来,颗粒硅获取的国内首张“碳足迹身份证”和权威鉴定书。
证书显示,每功能单位颗粒硅的碳足迹数值仅为20.7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数值大大刷新了德国瓦克此前所创下的全球最低,每功能单位57.55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的数据。
另有专家则测算称,仅硅料环节生产1吉瓦颗粒硅可减排13万吨二氧化碳,较改良西门子法降低74%。而从整个产业链来看,生产1吉瓦组件至少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47.7%。
不过,在产能尚未大规模铺开前,不论在光伏行业内,还是在资本市场,颗粒硅已经成为能否改变多晶硅竞争格局的热议话题。
有分析认为,由于工艺上存在的问题,行业普遍把颗粒硅作为添加料使用,投料比例基本上控制在30%以下。
不过,在经多方调研后,一位券商人士称,颗粒硅的投料比已可以达到50%,甚至70%-100%。
这意味着,颗粒硅已由“辅食”变成了“主食”。
作者:严凯 来源: 能源严究院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