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是怎么炼成的?

2021-10-27 09:37:12 太阳能发电网
光伏出首富,首富多末路。过去二十年,光伏产业的躁动与癫狂恐怕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匹敌。群雄逐鹿,你方唱罢我登场,浮生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一众赌性十足的初代光伏大佬的结局令人唏嘘,或流亡海外,或闲云野鹤,或锒铛入狱。总之,他们都随着产业的潮起潮落被洗了出去。活下来的是凤毛麟角,注定要在能源大革命的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
2004 年是光伏产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欧洲加大补贴点燃了产业界的热情,施正荣、彭小峰、苗连生等早期光伏企业家携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资本的加持下大放异彩,而他们无一例外的倒向了多晶硅。

另一边,从半导体转行光伏的李振国也有点摸不着头脑,正当他摇摆之际," 贵人 " 来了。

2006 年,钟宝申加入隆基,第一件事就是确立思想路线,明确光伏的服务本质就是度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后来这成为隆基一路前行的革命纲领。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通过对技术终局的推演得出一个结论:单晶硅最终将具备度电成本优势。

事后来看,这无疑是隆基发展历史上的 " 遵义会议 "。

革命纲领有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做。

仅凭单一环节降成本,单晶根本无法扭转局势,隆基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公司要引领从硅棒端到电池端几乎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变革。

在硅棒环节,单晶拉晶与多晶铸锭生产成本的差异主要是单炉投料量较低造成的。隆基通过 RCZ 技术实现了大装料、高拉速和多次拉晶,大幅降低了单晶硅棒的生产成本(过去十年,RCZ 技术使得硅棒拉晶成本下降了约 80%)。

在切片环节,隆基联合产业链上的公司打破了金刚线切割技术的海外垄断,并率先将这一技术投入使用,极大的降低了切片成本(2011 年至今,单晶切片成本下降了超 80%)。

2014 年,隆基通过收购乐叶光伏进军电池片环节,并率先使用 PERC 技术路线,进一步拉大了单晶和多晶的效率差距。此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彻底打通了单晶产业链,为后来单晶的全面逆袭奠定了基础。

也就是在这一年,单晶硅的全产业链成本优势显著高于多晶硅,相同条件下,单晶的度电成本比多晶低 5%-10%,而发电效率则要高 5% 左右。

到 2018 年,单晶硅在光伏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 56%,正式反超多晶硅,而作为一手操刀单晶硅降成本的隆基也自然而然的加冕王冠。

光伏究其本质是一个成本驱动的行业,技术、工艺、规模等方方面面引起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最后都将积累成综合性优势,成为企业活下去的生命线。

自 2007 年至今,隆基的营收仅在 2012 年行业遭遇欧美 " 双反 " 时出现过一次下滑,其余时间均保持增长,就连 2018 年的 "531" 新政也没能让公司停下脚步。而在时间的平行线上,赛维、英利、汉能、无锡尚德等一众同仁已经相继退出了江湖。

隆基很幸运,在入行时就抓住了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并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引领全产业链降成本。

入门正,这是隆基成功的基础,但管理层的笃定和坚持更加难能可贵。就像李东生所说的那样:" 做企业,最难的不是选择,而是选择之后的坚持。"

孤独感往往在对比中被放大,早期押注多晶硅的同行纷纷成了首富,而李振国和钟宝申却选择在另一条未知的道路上埋头钻研。


作者:文雨 来源:市值观察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