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错位复苏,商品供需错配,导致多个领域资产价格上涨,这其中就包括光伏行业的硅料价格。当然,硅料价格的暴涨受诸多因素共振影响,如产业链发展、供应短缺、扩产难等。一系列的因素刺激,也让硅料价格似乎在重现十多年前的那一波行情。Wind数据显示,10月18日,国产多晶硅料(一级料)现货价达41.21美元/KG,较年初飙升217%,
而如今,光伏景气周期重现,多家硅料企业正快马加鞭扩产增厚利润,“拥硅为王”似乎再次成为行业的共识。但“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年时间以来,硅料产能却没能与10多年前的那一场盛况相比。
那么,为何国内硅料产能跟不上中下游的需求?
或许两大原因值得重点关注。
1.过去十几年,国内硅料行业经历了几次大幅波动的光伏发展周期,行业尚未具备快速扩产的反应能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2012年产能过剩和2018年行业大整顿,我国大部分硅料企业和中下游的组件企业一样陷入经营困境。
对于整个光伏产业链来说,硅料市场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产能弹性小、生产管控难度大的特点,所以中小企业往往支撑不过行业周期几个回合的“重击”。基于行业门槛高的特点,近年来硅料新进及扩产的企业较少,导致规模型企业在满产的情况下相对下游影响也较有限。
2.除了技术和资金密集,硅料产业的产能扩张难度较光伏电池和组件领域更大,建设周期更长,所以产能供应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国内多晶硅产能建设周期约为12-18个月,产能爬坡期约3-6个月,即正常量产时间需耗时约2年。
以去年9月底我国提出碳达峰承诺的时间看,若硅料企业自当时起开始筹划扩产事项,如今刚过13个月,到目前也会有大部分新增产能未开始建设完成。
以今年7月登陆A股的硅料生产商大全能源为例,大全能源计划将上市募资所得款中的4.2亿元用于投资1000吨/年的多晶硅产能,该项目自设计到试生产阶段预计就长达19个月,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7.44年。
当前,国内上游硅料的产能规模仍然还维持在两年以前,持续较长的市场出清明显压低了硅料市场的产能弹性。加上扩产周期长和高投入特性,产能释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我国光伏行业高速发展却“缺硅”的现状,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缺芯”一样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上游硅料企业也因此迎来了发展巅峰,中下游的组件和发电企业尽管有市场和政策带来红利,但在高成本和原料供应紧缺的背景下也有苦难言。
作者:遥远 来源:财华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