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优等生”光伏产业,为何屡屡成为被告?

2022-09-24 09:33:43 太阳能发电网
光伏行业海外捷报频传的同时,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也在聚集。 中国光伏产业正在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优等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多晶硅产量约50.6万吨,占据全球多晶硅产量3/4以上;硅片产能约为407.2GW,占全球的98.1%;电池片总产能达到360.6GW,占全球产能的85.1%;组件产量达到
光伏行业海外捷报频传的同时,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也在聚集。

中国光伏产业正在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优等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多晶硅产量约50.6万吨,占据全球多晶硅产量3/4以上;硅片产能约为407.2GW,占全球的98.1%;电池片总产能达到360.6GW,占全球产能的85.1%;组件产量达到181.8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2.3%。

领跑的中国光伏产业对于海外市场非常注重,从而实现国内和国外市场两条腿走路。统计显示,2021年国内光伏制造产业超过7500亿元,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达到了284.3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出口势头依然强劲,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达78.7GW,较去年同期增长102%。

国内一些光伏企业正在成为全球光伏领域的龙头企业时,也加大了出海力度。像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正泰电器、晶澳科技、阿特斯等企业的主要收入均来自海外,部分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超50%,有的达到了70%~80%。

然而,中国光伏企业也正在遭到竞争对手的起诉,美国、印度等国家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各种限制和打击也层出不穷。光伏出海,不仅仅只有鲜花和掌声,荆棘和噪音同样存在。

01

光伏被告

今年7月末,国内两家光谷组件龙头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相继发布公告。天合光能在美国的子公司天合美国被道达尔能源起诉。公告显示,该次诉讼涉及的金额损失约为2亿美元。道达尔能源指控天合美国存在“违约”或“欺诈”行为。

天合光能否认指控,并且已聘请专业律师团积极应诉,声称改时间不会对日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预计仲裁程序持续时间将超过3年。

晶科能源则遭到Sterling and Wilson International FZE(以下简称“SW FZE”)就《组件供货合同》相关争议提起的仲裁请求,该项仲裁目前已被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受理,对方要求晶科能源承担多项赔偿,涉及的金额合计约为3.26亿美元。

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均为国内光伏组件巨头,分别于2022年6月、2021年1月登陆科创板上市,组件出货规模均位列全球前列。数据显示,上半年天合光能出货18.05GW,海外收入增速71%;晶科能源出货18.21GW,海外营收增速近90%。

晶科能源曾面临韩国韩华的专利诉讼。晶科能源2019年曾被韩国光伏产品制造商韩华在美国和欧洲分别进行专利侵权指控,最终的结果是美国法院判定韩华涉案专利权无效,晶科能源胜诉;而德国法院认定晶科能源在太阳能电池中非法使用韩华钝化技术的专利,授予韩华禁令救济,限制相关产品进口和销售,且要求召回在德国销售的侵权产品。

两起事件的发生,都真实反映了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的风险确实存在。

02

出海日记


回顾一下中国光伏出海这么多年的经历,可谓坎坷。

最早的出海“先行者”伊戈尔,在2006年前后将配套光伏变压器等产品出口到德国等地。

然而,到了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出海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败北”。中国光伏产品凭借价格优势,进入欧洲市场。当年出口总量为27GW,占当年产量比重为85%左右,呈现出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特点,且以欧盟市场为主战场,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差的软肋。

当2012年欧盟发起对中国光伏电池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时,范围包括硅光伏组件、电池片和硅片,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6家企业为强制应诉企业,包括英利、尚德、赛维、锦州阳光、晶澳和旺能光电。企业瞬间失去了抵抗力,产品滞销严重。

到了2013年,欧盟首次对中国光伏生产进口商采取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那年起,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被征收最高达64.9%的税率。种种压力之下,中国光伏企业付出了惨重代价。2013年3月,过度扩张到尚德电力控股旗下子公司无锡尚德电力进入破产程序。由此,曾经的中国首富施正荣打造的一个财富神话落下帷幕。

经历了惨痛教训后,中国光伏企业也在调整策略。2014年6月,中国光伏协会成立。光伏企业有了组织,同时企业出口思路发生了变化,部分企业有意识优化产品结构,出口价也出现上涨。

到了2015年-2018年,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市场,光伏产业制造端各环节开始往国内集中。到了2020年,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占全球的69%、93%、77%和69%。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088万千瓦。截至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3.36亿千瓦。

然而,中国光伏企业遇到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回溯历史,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这么多年间,经历贸易保护、关税问题、专利纠纷等一系列情形,一些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今年3月,为防止中国光伏企业通过在东南亚组装产品来规避关税进入美国,美国商务部发起对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启动调查。虽然最终豁免了未来24个月东南亚四国的进口关税,但这足以显示出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出海所面临的较大风险。

今年4月,印度可再生能源部宣布对进口光伏组件征收40%关税,对太阳能电池征收25%的关税,希望以此来促进本地生产。6月15日,印度财政部对印度商工部针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除透明背板之外的太阳能涂氟背板,决定对涉案产品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光伏组件和电池占印度进口份额为95.7%,二季度该数据约为85.3%。根据印度咨询机构Mercom报道,晶科、天合2021年在印度光伏组件出货量均排进TOP5。

除了直接打击中国光伏企业之外,美国也在筹谋其他手段。为提振美国本土光伏产品,美国总统拜登6月6日援引《国防生产法》,宣布扩大本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试图在2024年之前将光伏产能提高两倍。8月16日签署《削减通胀法案》,试图通过补贴扶持美国太阳能组件等方面。

数据显示,美国光伏组件的50%以上都要依赖中国或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生产基地,美国自给能力只占其出货量的14%。

专利纠纷也是中国光伏企业另外一个“踩坑”的地方。今年6月,阿特斯付出了年内停止在美国市场销售其叠瓦太阳能组件的代价与组件厂商Solaria就叠瓦组件的专利纠纷达成和解。

当前,业内人士也指出,我国光伏产业供应链完善,有足够的韧性,能够对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应对。

03

出海背后

光伏产品出海十余年来,依然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一方面得益于我们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得益于海外需求旺盛。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不仅在主产业链环节上规模全球领先,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几乎包含所有光伏专用设备、光伏平衡部件和配套辅材辅料的完整产业配套环境。受益于完善的配套环境、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以及产业规模效应,我国光伏产品的制造成本一直处于全球最低水平。国际能源署7月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是制造太阳能光伏供应链所有组件的最具成本竞争力的地方,其成本比印度低10%,比美国低20%,比欧洲低35%。

同时,中国光伏产品产量已经站稳世界前排位置,地位很难被其他国家取代。根据7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光伏全球供应链特别报告》,全球光伏组件生产关键部件2025年几乎会全部依赖中国,按照在建的产能预测,多晶硅、硅片在全球范围的份额将会高达95%,继续保持在世界范围的主导地位。

此外,光伏市场依然很大。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已经明确调高光伏装机目标的国家和地区就不少于8个。其中法国在2月指出,计划到2050年,该国太阳能装机容量增加至100GW以上;美国在3月提出,光伏装机要在原来预测的基础上同比增加66%,到2030年有望每年增加70GW;德国在7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计划到2030年将徳国的光伏发电装机从目前的约60GW增加到215GW。欧美市场未来前景乐观。

太平洋证券研报指出,在中性情况下,2030年后每年新增装机达到925GW,同时随着配套产业链完善,后续每年新增装机稳定在960GW左右。乐观情况下,2030年每年新增装机达到1000GW。随着技术不断突破,每年新增装机持续增长,2050年新增装机超过1500GW。

而在东南亚,市场空间同样巨大。有市场研究机构认为,受诸多因素影响,东南亚光伏市场相对欧洲、拉美等地发展缓慢,但投资商对东南亚关注度并未出现降低,仍是最值得投资的市场之一,未来5年有27GW的光伏装机潜力。

然而,海外市场的种种不确定性,也需要光伏企业未雨绸缪。

针对某些国家屡屡发起对国内企业“不友好”的做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应对策略就是在海外布局了相应产能,实现本土化。例如,我国部分光伏企业已完成在东南亚布局。一方面距离中国近,有利于完整供应链的建立;另一方面通过借道东亚将产品出口,更容易减少进口国方面的限制。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底,晶科能源在马来西亚基地生产的锂电池和组件产能已达7GW左右;2022年初,越南7GW硅片产能投产。天合光能同时在泰国、越南等地设立了海外工厂,2021年5月,越南工厂的首批210电池及组件下线。

另外一个策略是选择与跨国企业合作。好处不仅可以化解直接与国外本土企业的直面竞争,好处还在于与世界领先的开发商合作,上最先进的产品,有更强的竞争力,合作拓展相应的市场,从而降低中国企业可能遭遇的打击。

光伏企业出海还要适当、适时地调整区域性战略,避免形成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做好海外风险的整体把控。过于依赖某一市场,往往会触及到市场份额过于集中在某一市场,存在垄断等潜在风险。比如欧洲市场,欧洲也是中国光伏组件最重要的出口地,2021年就占据了国内出口44%的份额。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洲遇阻,发掘潜力巨大的东南亚、非洲等市场,从而实现对冲。

当然,出海无论是光伏企业还是其他企业,涉外法律风险需要格外注意,企业、政府都需要提前规划,充分做好研判并积极有效应诉,从而将可能的损失降低。

天合光能在此前公告中表示会积极应诉,到目前为止尚未进一步更新动态。晶科能源聘请的仲裁律师表示SW FZE关于赔偿主张明显缺乏依据。有分析师曾表示,两家光伏组件上市公司同时被告没有什么问题,发生事件是由于政策原因导致,并非需求变化导致。

我们期待最终会是一个积极的结果。

当前全球光伏市场正处于中高速增长期,但是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自己,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到能够蹚得过洪水,能够走得过弯路。另一方面,凡事预则立。通过这么多年光伏企业出海遇到的问题做好总结,对可能发现的风险积极做好研判,准备好应急预案。选择出海的光伏企业最终做到能够把握住机会,扛得住风险。




作者:冗旺 来源:鲸维度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