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阳谋

2012-05-12 23:02:10 太阳能发电网
青海围绕柴达木盆地大量建设光伏电站,只不过是在一盘大棋局中的前瞻布局,无疑将为其占据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赢得先手 青海光伏电站的规模化建设,不仅拉动了国内上游制造业的产能消化,还将会对整个产业形成梳理,会对上游制造业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技术变革起到推动作用

  青海围绕柴达木盆地大量建设光伏电站,只不过是在一盘大棋局中的前瞻布局,无疑将为其占据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赢得先手

  青海光伏电站的规模化建设,不仅拉动了国内上游制造业的产能消化,还将会对整个产业形成梳理,会对上游制造业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技术变革起到推动作用

 

 

  有一首歌唱道:一条金色的飘带把北京和拉萨连起来。
  这条金色的飘带,指的是东起北京西至拉萨的国道109线。其中,西宁至拉萨共计2009公里的青藏线路段,亦被称为“天路”——一条直达天边的路段。
  黄昏时分,由东向西驾车行驶在这条“天路”的格尔木段,夕阳余晖下的109国道蜿蜒起伏,直指遥远的天边,道路两旁的戈壁滩,荒凉而寂静,不由得令人心海沧桑,恍若浪迹天涯。
  在格尔木市东出口路段,国道两旁不时突兀地冒出几块风格迥异的指示路牌,写着“××光伏电站”的字样,或独立或三五成群地扎堆在一起。沿着指示牌的方向,或远或近,便满眼都是层层叠叠的光伏电池组件阵群,深蓝色的电池板在夕阳下隐约泛映着金色的光芒,犹如一汪汪深邃的湖泊散落在苍茫戈壁上,顿时为这一片沉寂的时空增添了无限生机。

    落子光伏发电
  同行的北京控股集团青海绿产公司副总经理李红亮向笔者描述,就在东出口这块扎堆建设了规模不等的13处光伏电站的戈壁滩上,在数月前还异常热闹,特别是2011年9月-11月间,各个光伏电站工地都是人山人海、车来车往,有的工地甚至同时上千人在施工。
  而这13家光伏电站,只是格尔木市2011年总量约500MW并网光伏电站的一部分,也只是青海省去年全年集中建设的1GW并网光伏电站的一小部分。
  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专门给予青海省特殊光伏电价政策,规定凡在当年9月30日前并网发电的青海省的光伏电站,收购电价为1.15元/千瓦时,此即业界广为流传的“930项目”。正是在“930项目”的驱动下,青海省大量光伏电站开始建设。
  当年7月底,国家发改委又宣布1.15元/千瓦时的价格正式成为全国性光伏上网标杆电价,同时将并网截止时间定为年底的12月31日。这一全国性政策的出台和并网截止时间的延后,为青海光伏电站建设赢得了更充裕的时间,也更加催热了其光伏电站建设浪潮,特别是在格尔木地区,数十家光伏电站集中开建,茫茫戈壁上到处都是工地,建设如火如荼。
  截止2011年12月31日的统计结果显示,青海全省建成光伏装机超过1GW,绝大多数成功并网试运行。项目主要集中在海西州的格尔木、德令哈、乌兰、都兰、大柴旦等地,其中尤以格尔木为最,共建设规模不等的光伏电站23家,装机容量超过500MW,21家成功并网发电。
  尽管1GW的规模从电力供应的角度来说并不大,但如此规模的光伏电站集中建设和集中并网,对全球光伏业来说也属首次。而在格尔木这样一个只有约21万人口的中小型城市,集中建设集中并网超过500MW的光伏电站,更是光伏史上绝无仅有的事。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格尔木市以“五个世界第一”来评价其2011年的光伏成绩:世界上光伏装机最集中的地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群、世界上同一地区短期内最大光伏发电安装量、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光伏并网系统工程、世界范围内首个实现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基地。
  但北京控股集团青海绿产公司董事总经理俞容文博士认为,这些评价仍未能概括出青海省2011年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在他看来,青海光伏电站大规模并网的重要意义,体现在这是全球光伏发电首次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发电侧强电压并网,在光伏发展史上史无前例,将对光伏电力的规模化平价利用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俞博士解释说,光伏发电要成为替代能源而不是仅仅作为补充能源,一定要大规模实现在发电侧高压并网。“光伏发电要实现平价,在发电侧高压并网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的平价和规模化利用,才有让光伏电力成为替代能源的可能。”
  据俞容文介绍,光伏电站的发电侧高压并网在全世界也都是一个难题,因为发电侧并网和用户侧并网完全不同。用户侧并网是在220V、380V低压端并网,包括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德国等欧洲诸国也多是低压并网。发电侧高压并网则要求集中发电、集中升压和层层升压,然后再集中输配电,其发电、升压和输电是一个整体系统,对电站和电网的并网衔接技术要求非常高,对光伏电站建设的技术路线、系统集成、发电规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有不少技术问题都是首次遇到。
  “因此,GW级规模光伏电站并网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是光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青海当地政府在追求新型发展模式上的突破。其探索和尝试,对于促进光伏电力平价利用具有莫大的价值和意义,也表明中国在这方面已走在了全球前列,由此很可能将拉开全球并网光伏电站建设和光伏电力向平价利用冲刺的序幕。”俞容文表示。

  盘活产业上下游
  青海省发改委一位官员半开玩笑地对笔者表示,内地的光伏制造业应该感谢青海拉动了其产能消化,青海在为整个中国光伏产业做贡献。
  在俞容文博士看来,青海光伏电站的规模化建设,不仅拉动了国内上游制造业的产能消化,还将会对整个产业形成梳理,会对上游制造业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技术变革起到推动作用。
  自2010年非理性快速扩张之后,全球光伏上游制造业都深陷产能过剩泥淖,由此引发欧美诸国以“双反”建立市场壁垒,使得国内光伏制造产能近90%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多数中小企业奄奄一息,一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大公司亦不断传出破产、倒闭和裁员的消息。国内光伏业正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庞大的产能、沉淀近万亿规模的投资以及大量就业,均需要下游应用市场的拉动和解救。
  此时此刻,在青海市场带动下开启的国内光伏电站建设高潮,对上游制造业而言,无疑于雪中送炭。尽管青海的消化能力与国内上游庞大的产能远不能相提并论,但也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光伏制造业快速下滑和恶性竞争的趋势。
  同时,对于多年来都没有实质改观的“两头在外”的产业窘境,青海的内需拉动,才是真正的解决方向。毕竟,只要内需市场没有形成,中国光伏产业的规模再大、占据全球的比例再高,也永远都只能是一个跛足的巨人。
  俞容文也认为,打开应用市场,才是解决中国光伏产业畸形发展的根本方向。如果只是一味地去扩张上游产能,光伏制造业很快就将和其他制造业一样,当人口红利等制造业比较优势消失后,这个行业也将面临与制鞋、制衣等行业同样的困境。
  而从格尔木2011年光伏电站建设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来看,俞容文所认为的对上游制造业带来梳理和清理的趋势,也正在成为一种可能。
  在此次格尔木之行走访的十多家电站中,笔者粗略统计,较多问题出现在系统设计、系统建设、逆变器技术及强电升压等环节,集中表现出上游制造、设计以及施工行业对光伏电站建设的理解不到位。
  甚至有电站业主对笔者表示,一些上游制造企业对光伏电站建设的理解太过肤浅、几无电力常识,由其主导建成的电站,不过是把工厂的库房搬到了戈壁滩上而已,因此建成后问题多多乃至发不出电,也就毫不奇怪了。
  随着国内并网光伏电站建设的展开,上述问题将逐步得到更清晰地暴露。笔者此次走访的多位青海光伏电站业主均对此表示,随着下游电站建设的拉动和促进,会倒逼上游制造、设计和施工企业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产业链的话语权已经掌握在了下游电站投资者手中。
  话语权向下游终端转移的趋势已无可逆转,青海的规模化光伏电站建设,已拉开国内并网光伏电站建设的大潮。这一趋势的形成,不仅是为消化上游的产能,无疑还将联动和促进光伏上下游的健康发展,将促进上游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比如技术和服务更加向下游应用市场贴近等。

  布局西部战略高地
  在青海走访的数日,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在笔者的脑海里:对于拥有“水电之都”西宁并不缺电的青海,如此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究竟所为何用?何况,这些光伏电源还大都环绕柴达木盆地建设在茫茫戈壁上。
  难道仅仅只是因为青海拥有全国最适合建设光伏电站的资源吗?
  青海省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鲍金瑞向笔者介绍,青海在资源、地域、成本、产业配套和市场等五个方面比较突出,拥有适合太阳能发电的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作为全国太阳能资源最富集地区之一,青海省光照资源极其丰富,为全国一类地区。尤其柴达木盆地,年日照高达3200—360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可达到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是全国太阳能第一高值区。曾有专家计算,相同面积和容量的光伏电站,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电量将比甘肃、宁夏等地多出15%-25%。
  其次,青海地域广阔,约有1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戈壁等完全无法耕种土地,对于需要大量占地的光伏电站而言,这种条件在国内无出其右者,其土地资源和成本优势均十分明显。
  再者,在电力配套方面青海同样拥有位居国内前列的综合并网优势。除了两条750KV国家特高压骨干电网将交汇于青海外,其境内330KV、110KV区域骨干电网星罗棋布覆盖全省,完全可满足大规模电力输送要求。
  按照国家规划,青海柴达木盆地百万千瓦太阳能示范基地建设已被列入西部大开发2011年新开工的22项重点工程之一,到2015年柴达木盆地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400万千瓦(4GW),到2020年将达到1000万千瓦(10GW)。
  而据《格尔木光伏发电总体规划》,今后20年,格尔木市光伏电站规划将沿109国道和格茫公路两侧规划9处场址,总用地面积达475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1187.5万千瓦。
  从上述资源及配套可以看出,青海的确具有最佳的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的优势。但如此大规模的光伏电力,对于人口稀少、地域辽阔、电力消纳能力有限的青海省而言,又如何消纳?仅仅是要为后续大规模的西电东送做准备吗?
  但只要稍具物理学常识的人都了解,长距离输送并非电力能源最有效率的利用方式。
  从格尔木市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笔者看到了某种端倪,也隐约感受到了青海大规模布局光伏电站的深刻用意。
  背靠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其战略定位是要建成区域性资源加工转换中心。
  资料显示,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一向有着“聚宝盆”的美称。这里除了有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外,还有大大小小的盐水湖5000多个,是一个盐的世界。而区域内的石油、煤炭以及多种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藏也非常丰富。另外,这一地区近年来还发现了可燃冰实物样品,这也是首次在我国陆域发现可燃冰。
  而仅就格尔木而言,目前已探明有钾、钠、镁、锂、硼、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30多种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钾、钠、镁、锂总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西部大开发以来,格尔木已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初步构筑起以大型钾肥、盐化、石化、金属选冶、特色轻工业为框架的产业体系,以盐湖集团、格尔木炼油厂、西部矿业、中信国安、青海锂业等龙头企业为首的产业集群也初显规模,已具备了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规模扩张的基础。
  至此,笔者对当地光伏电力的消纳疑问开始瓦解。
  可仅从格尔木市发展规划“338”战略中,笔者就意识到,无论是青海省还是格尔木,其发展光伏的志向或许都远不限于此。
  作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实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格尔木已经明确定位将成为西藏、新疆过境资源的加工转换地,并将为此建设八个基地:全国大型钾肥生产基地、全国盐湖化工基地、全国金属镁深加工基地、全国光伏产业应用示范基地、区域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区域性钢铁产业基地、区域性有色冶金基地、区域性新型材料基地。
  上述八大基地中有四个定位为全国性质,另外四个定位为横跨西北地区的区域性质,由此观之,格尔木以及青海省图谋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的霸气与雄心已显露无疑。
  实际上,西藏、新疆两区目前已开始在格尔木分别筹建藏青工业园和青新工业园,格尔木市的有关企业也已在西藏、新疆等地取得采矿权,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及其深加工产业正在加速向格尔木聚集,
  格尔木正凭借其工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综合优势逐渐显现出区域经济龙头的雏形。
  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此庞大的工业规划,需要同样庞大的能源支撑作为基础。
  据格尔木市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刘新平介绍,格尔木市目前年用电量约为16亿度左右,供需基本平衡。但到“十二五”末期循环经济试验区规模化发展后,其电力需求预计将达到120亿度,缺口巨大。
  从更大的棋局上来看,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北等地的资源转化将是重头,同样需要巨大的能源作为基础。但无论是从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量,西部地区都不可能大规模发展化石能源。
  由此,青海或曰格尔木光伏电力的消纳难题,已成为一个伪命题。其围绕柴达木盆地大量建设光伏电站,只不过是在一盘大棋局中的前瞻布局,无疑将为其占据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赢得先手。

  强力背后推手
  据公开数据,截止2011年,光伏发电容量已占青海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达7%,发电量约占全省总发电量的4%。青海对于光伏电力的利用,已走在全球前列。
  而这一成绩背后的最大推手,无疑首归青海省委书记强卫。
  2011年5月4日,强卫和青海省省长骆惠宁就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一事专程到北京会晤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随后,青海省获得国家发改委给予当年9月30日前并网光伏项目1.15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政策。
  此后,国家发改委在7月底正式推1.15元/千瓦时的全国性光伏上网标杆电价,规定凡在当年7月1日前申报并在当年12月31日前并网的光伏电站均可享受这一电价。青海光伏电站项目的并网截止时间也由此与全国同步,由9月30日顺延至年底的12月31日。
  正是这一全国性光伏电价政策的适时出台,为青海各地光伏电站建设赢得了更充裕的时间。
  有业内人士分析,由于青海省在2011年7月之前上报国家发改委备案的光伏电站项目达到42个,总量约960MW,要赶在当年9月30日前竣工并网有不小的难度,因此国家发改委选择以7月份作为一个分界线,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照顾青海光伏电站项目有更充足的建设周期,同时也体现出重点发展西部的国家意图。
  后来的实际建设情况表明,尽管青海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全力推动,但仍有不少电站的建设延续到了年底的冻土期,给施工带来不少难题。因此,如果没有这一时间窗口的延后,去年青海的不少光伏电站恐怕都很难拿到1.15元/千瓦时的电价。
  曾有国家发改委官员透露,全国统一上网电价政策的出台,青海省的游说,的确在其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由青海省特殊政策转变为全国性政策的背后,不管是否有青海省领导的影响在内,强卫书记及青海省领导对光伏发电的巨大贡献,在某种程度上都已超过任何一个光伏专业人士或光伏企业。
  其理由是,青海的光伏发电规模化建设,很可能将成为光伏电力由补充式能源向替代性能源转变的分水岭,或将由此翻开世界光伏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页。
  事后来看,如果没有青海省“930项目”的带动,全国性光伏上网标杆电价的出台时间很有可能还会延后,而如果没有标杆电价作为基础,中国也就不可能在2011年取得以约2.9GW装机规模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应用市场的巨大成绩。
  一位几乎全程参与了2011年青海光伏电站建设热潮的光伏企业高管对青海光伏发展的评价是:大胆、稳健。
  他认为,决策如此大规模的并网光伏电站建设,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一是因为目前仍有许多光伏以及并网技术有待解决和实践验证,二是如此大规模短周期的光伏电站建设将带来很多质量控制和管理难题,三是当地电网承受着极大的接纳风险。
  出乎多数人意料之外的是,今年青海规划的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几乎与去年持平。
  在上述光伏企业高管看来,在国内光伏电站规模化建设大趋势已成的背景下,面对仍处于不断探索中的规模化并网光伏技术,青海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和稳健。
  据青海省发改委相关官员透露,由于去年规模建设的效应,今年吸引来一大批投资者涌入青海市场,但由于总额有限,青海省政府为了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确定今年的分配原则为“三个优先”原则:优先照顾2011年项目干得好的企业;优先支持在接网、并网、储能等关键技术上面有重大突破和优势的光伏电站企业;优先支持产业链相关企业,以延伸青海省光伏产业链。
  上述项目分配原则,在2012年青海光伏电站份额分配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在本文将截稿之时,笔者拿到了今年青海省光伏电站分配名单,从中可以看出,除了新增几家本地企业外,亦有数家上游制造企业进入,无疑,这些企业都将在青海投资制造业。
  光伏电力要从补充式能源向替代式能源跨越,规模化光伏电站是重要路径之一,青海在布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棋盘上落子光伏,让人看到了光伏电力成为替代能源的曙光。



作者:吴军杰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