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的战略问题

2012-08-22 17:19:49 太阳能发电网
  中国光伏产业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生存问题,要解决生存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核心,即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科技水平。诸如毛利“迫降”、财务危机等种种问题皆缘于这三个核心问题。解决这三个核心问题的战略方针是“外扩内充,科技先导”。   所谓“外扩内充”,就是继
产出比,但大家依然抓住这根救命的稻草,纷纷闻声到西部抢路条。与此同时,建起来的荒漠电站却由于不能并网,伫立在漫漫荒漠中晒太阳。在这种情况下,规划50GW的“晒太阳”工程对国家的能源战略有什么贡献?

  我们看看中国光伏产业的业态就可以理解这一切。中国光伏产业多半由民营资本组成,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能源产业都掌握在少数利益阶层的手中,而这些利益阶层牢牢控制着政策的制定。因此制定出来的政策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在国内依然突破不了政策壁垒。

 

  四、 财务危机

  8月初,一篇题为“中国十大光伏企业面临破产危机”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短短几百个字的文章中,引用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数据称,“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1110亿元人民币),其中江西赛维和尚德电力破产的可能性最大。”

  且不说惯于以炒作手段爆猛料的美国投资机构公布的数据有没有可信度,即便是175亿美元的负债属实,但这个数据是否真能导致“中国10大光伏企业破产”这个结果。这个论调我们权作参考,但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财务困境由这半年来发生种种事件已见端倪。

  江苏某地近年来以光伏产业为主要发展目标,2010年是其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仅一个小小的乡镇当年建成的、在建的和已获审批的光伏项目就60多个,该乡镇领导颇为得意,而现在这些企业中90%处于停工状态,一些在建项目从2011年就停工,成为“烂尾光伏工程”横在田野。好几个商业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陷入坏账中无所适从。

  当地仅有一家没有支持过光伏产业的农商银行行长一个月前小人得志般的站出来撇清关系,幸灾乐祸地说自己当初没有给光伏产业投资是多么有远见、多么英明。

  无论如何,从眼前的情况来看,财务危机严重困扰着中国光伏产业。如何智慧的化解当前的局势。是摆在政府、企业、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一道难题。

 

  中国光伏产业的战略选择

  中国光伏产业的财务危机、毛利“迫降”等问题不过是所有核心问题的外在表现。(“迫降”原意是飞机因迷航、燃料用尽发生故障等不能继续飞行而被迫降落,这里指光伏产业因市场萎缩、产能过剩、贸易争端等问题导致市场价格下降而毛利被迫下降的现象。)

  在现阶段,中国光伏产业必须决然抛弃三个幻想:一是对短期内启动国内市场的幻想,二是对美欧国家有可能放弃或减轻双反制裁的幻想,三是对中国对美欧国家装备和原材料实行反制裁的幻想。

  美欧双反将使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失去庞大的既有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将希望寄托于国内市场的启动。这不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庞大的利益集团控制着国家的战略性能源产业,假设国内光伏市场获得前几年欧洲式的发展规模,则面临着能源结构的重新调整,能源利益的重新划分,既得利益集团势必会百般阻挠。目前虽然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已经出台,但是绿能回购却阻碍重重。这足以说明问题。

  中国光伏产业的乐观派看到美欧国内光伏企业和团体对双反持有异见,从而幻想美欧国家有可能会否决双反或减轻双反制裁,有业界朋友最近对即将到来的外国元首访华而改变双反裁决抱有幻想。同样,这不是不可能的,而是根本不可能的。美欧双反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国际贸易问题,而是大国政治问题。因此,美欧国家绝不会手软。他们不会允许日渐强大的中国光伏产业夺取能源革命的先机——尽管中国光伏产业在装备技术层面依然有很大差距,但中国光伏制造业的崛起还是让他们警惕万分,从而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

  在美欧对中国实行双反制裁的同时,中国光伏产业的激进派主张中国政府应该对美欧供应中国的装备和原材料实行反制裁,或者组成价格联盟,提高输出美欧国家的光伏组件价格,以此来遏制美欧国家。这不是不可能的,而是根本不可能的。美欧国家既然对中国实行严厉的双反制裁,就表明他们绝不会投鼠忌器。在对中国实行制裁的同时,他们正在寻求一些产业实力较弱的国家作为替代国。

  只有抛弃了这三个幻想,中国光伏产业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

  中国光伏产业的战略选择必须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和科技水平这三个核心问题之上来考量,这三个核心问题得到解决,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基本的战略方针是:“外扩内充,科技先导。”

 

  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实现。

  一、 在国家层面

  1. 面对双反,要正面交锋,据理力争,充分利用世贸规则与之周旋。虽然这种周旋的结果多半会不尽如人意,但公开对决不可避免。

  2. 要创新机制,对国内产业运行机制进行大力改革,强化光伏企业的市场化地位,争取国际贸易的平等地位。

  3. 要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从侧翼进攻。光伏产业的装备技术和应用市场两头在外,中国光伏产业的主动性很弱,所以才受制于人。对此,中国政府应该寻找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占据主动地位的产业,对欧美国家实行针锋相对的制裁,以此缓解光伏产业遭遇双反的危局。如同在下棋的时候,对方要用“马”踩我方的“相”,我就出“车”对准他的“炮”,对方只好回“马”护“炮”,我方的危局即解。而不能单纯退“相”,让他的“马”长驱直入。

  4. 国家财政斥巨资资助战略性科技研发,以国家的力量研发多元化光伏材料,攻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装备技术,提高转换率,大幅降低成本。增强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改变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5. 改革能源管理体制,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积极推进绿能回购,给光伏电站的发展预留出体制空间。

  6. 改变国家产业的区域分布,倡导高耗能产业追随光伏电站的脚步向西部转移。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10多年以来,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真正实现产业转移,而是将西部的油气煤炭资源开发出来向东输送,如此西部大开发的本质其实就是“西部大掠夺”。我国西部广袤的荒漠面积、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具备发展光伏电站的天然优势。但是太阳能不像油气煤炭资源那么方便输送,长途输送成本高、损耗大。但是,西部产业匮乏,能源需求不大。这是造成西部电站不能并网发电的原因之一。也有人因此而攻击西部光伏电站的必要性。如果国家能下决心调整产业布局,将高耗能产业大力向西部迁移,必然会进一步推进西部光伏电站的建设。合理的产业转移战略必然会使高耗能产业和光伏电站在西部相互推进相得益彰,不仅推动了中国绿色能源的发展,而且也对国家的趋于平衡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西部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化,春运的火车将不会再拥挤。

  7. 国家要辅助优质大型光伏企业,扶持有潜力的小型光伏企业。多年来,许多人不断在提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其实产能过剩只是相对需求萎缩而言,不是一个绝对过剩的问题。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在2011年全面爆发,而爆发的前提是2010年全球光伏市场的空前繁荣和2010年的迅速萎缩。市场热胀冷缩,产能如何才能如影随形?比如我们做个一个玻璃瓶子盛水银,在常温下刚好装满,如果温度持续上升我们是不是需要不断的换大瓶子来装,如果瓶子满足不了水银膨胀的空间就会爆裂。但是如果温度剧降,瓶子里的空间就会显得过剩。这是一个道理。

  如果能大力开拓国际新兴太阳能市场,快速启动国内市场,就不是产能过剩的问题,而是产能不足。

  现在当大企业遇到财务危机的时候,中小企业盼不得它早点破产;小企业拿不到订单停产的时候,大企业恨不得倒下一批。所以在行业内就掀起


作者:刘陇华 来源:太阳能发电网 责任编辑:凌月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