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能简单归因于贸易保护抬头。自2005年中国光伏组件产业出现爆发性增长至今,该产业一直处于畸形发展的状态。一方面,光伏产业市场与原料“两头在外”——产品的70%销往欧洲,同时从欧洲大量进口硅原料。
另一方面,大量涌现的光伏组件制造商并未推动本国光伏发电项目发展。受制于电网并网问题及产业政策乏力,国内光伏发电一直未取得与组件产业相称的发展速度。在由上游硅料、中游组件和下游电站所构成的光伏产业链中,中国的光伏产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畸形发展态势。
在国内光伏组件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常见地方政府的影子。从2005年起,受惠于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中国光伏制造产能迅速跃居全球之冠。而2010年出现行业拐点后,光伏企业又寄望于地方政府制定救助方案及中央政府出面游说外国政府以缓解压力。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地方政府有形的手一直在干预产业发展,而光伏组件企业也来者不拒。
这期间,光伏组件企业被地方政府奉为座上宾,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抛出无息贷款、零地价等优惠条件。扩张和投资,那时是光伏领军企业的实力象征。值得注意的是,彼时扩张越猛的企业,今天面临的压力也越大。
不断膨胀的产能还使得光伏组件企业之间的竞争出现白热化,价格战一再升级。天华阳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维利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并未拥有真正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在新进者不断加入之后,组件产品价格一跌再跌。
尚德年报显示, 2006年其光伏组件的平均出货价格为3.98美元/瓦,2011年跌至0.43美元/瓦,跌幅达89%。在晶科能源(NYSE:JKS)创始人兼CEO陈康平看来,原料价格下降、制作工艺规模化和成熟化都是光伏组件价格下行的驱动力。晶科的组件价格也从2011年初的1.75美元/瓦下降到0.7美元/瓦左右。而价格战的主战场,则是欧美的光伏装机大国。
高纪凡亦坦承,国内企业的过度竞争是导致目前局面的重要因素。“盲目投资引发产能过剩进而导致过度竞争,一些优秀的企业也受牵连,没有过度竞争,贸易保护主义的风根本吹不起来。”
从2005年至今,中国乃至世界光伏市场的迅速发展都建立在政府补贴和帮助之上,只是形式各有不同。
在中国,地方政府直接为组件企业在土地、税收、贷款上提供优惠条件,使得中国在光伏组件制造方面异军突起,成为整个产业链中最强的一环。
在欧美,政府大幅度补贴光伏电价,这在促进光伏电站投资的同时,也带动了光伏组件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尤其受益。
但自2010年以来,欧美政府的补贴大大减少,光伏装机大国德国从今年3月起,针对不同规模的光伏发电系统的补贴额下调20%至30%。经过上一轮的快速发展后,中国政府亦开始反思对光伏组件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这一领域的招商引资态度愈发谨慎。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补贴经济无以为继,失去了补贴的光伏发电项目无论是在稳定性还是经济上都与传统的电力形式如火电、水电、核电相去甚远。在发电效率上,光电也不及风电。未来,全球光伏产业有可能出现萎缩局面。
政府补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苏维利认为,光伏产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模式——实现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让光伏电站真正拥有竞争力。
挤压组件商的利润空间,降低光伏电站造价成本,是光伏发电在价格上拥有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光伏组件行业的过度竞争和产能膨胀,虽然造成了市场上的种种混乱现象,但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称, “五年前,谁也不敢想象在2012年可以1.5美元/瓦至2美元/瓦的成本建造光伏电站。”
由于欧洲的电价普遍较高,苏维利预计,在2014年至2015年,光伏电站有可能在欧洲部分条件出色的地区实现平价上网。“在西班牙南部光照充足的地区,我们已经有项目可以不依赖补贴,但似乎业主并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但他也承认,目前主流的晶硅技术路线的产品售价已经很低,能挤的水分已经不多,要大幅度快速推动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还是需要技术革新的支持。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主要有三股力量推动了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技术革新、政府补贴以及环保意识不断强化。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政府补贴难以为继,技术革新被认为是光伏产业商业模式转型的核心所在,但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尚未看到能够引发产业质变的技术出现。
谁是洗牌者
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两倍,兼并重组是唯一出路,洗牌者很可能是光伏行业之外的企业
对外出口遇阻,对内价格战惨烈,中国光伏行业已陷入普遍的财务困境。
对中国的光伏企业来说,眼前的巨额亏损和资金链紧张,或许是比欧盟反倾销更迫在眉睫的难关。近日,光伏中概股2012财年二季报相继公布。数据显示,主要光伏企业亏损额均加大:英利绿色能源亏损9019万美元,同比增加255.21%;赛维LDK (NYSE:LDK)亏损2.21亿美元,同比增加152.33%;天合光能亏损9210万美元。尚德电力尚未出二季报,但预计二季度毛利率为负10%。
更严重的是,从中国光伏企业的现金流和偿债能力来看,企业捱过行业寒冬的前景不容乐观。截至2012年6月30日,赛维LDK有现金2.962亿美元,短期借款则高达24.3亿美元;天合光能现金6.6亿美元,短期借款为7.34亿美元;英利绿色能源有现金和限制性现金共8.8亿美元,短期借款13亿美元。尚未公布二季报的尚德电力,一季度末的现金为4.74亿美元,短期借款为15.75亿美元。各企业均有不小的财务缺口。而且除了天合光能,主要光伏企业的速动比率都低于1.0,尚德电力和赛维LDK更是低于0.5(速动比率是业内常用的一个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即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一般认为,速动比率在1左右是健康的)。
众多券商对光伏企业的偿债能力表示怀疑。国金证券(13.44,-0.01,-0.07%)甚至认为光伏行业目前处于底部洗牌期,不排除一线企业退出市场的可能性。尚德电力和赛维LDK压力最大,其债券价格也大幅低于面值,企业有破产风险。
光伏企业已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冷遇。英利的一位高层人士向《财经》记者坦言,英利在股市上已基本丧失融资能力,政策性银行如国开行目前尚能提供贷款,但未来如何不好说。
英利今年5月发行了15亿元人民币的中期票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但难以平衡商业银行贷款停止的损失。“现在企业最需要有战略眼光的银行出手支持。银行如果此时离开,或选择观望,企业就会很难受。”该高层人士表示。
尽管如此,一直以严格成本管理有别于其他光伏企业的英利总体情况尚可,尚未考虑用裁员降薪的手段来削减财务成本。
“找不到源头活水,自然要靠减员增效。虽然英利不会降薪裁员,但我们从财务管理的角度非常理解那样做的企业,这也是应对危机的一种办法。”上述英利高层人士表示。
“那样做”的企业名单已越来越长。
据媒体报道,尚德电力决定暂停无锡地区部分电池工厂的生产,这次电池产能调整涉及的员工约1500人。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承认公司将裁减大约200个管理岗位。而此前赛维LDK已宣布裁员5554人,裁员比例为22%。
记者在英利总部了解到,虽然英利宣称不裁员降薪,也正在控制产量。英利原定2012年出货量为2GW(200万千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