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与赛维:光伏双雄早衰

2012-10-22 09:22:49 太阳能发电网
       导读:过去十年来,如果有一个行业笼罩的光环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的造富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吸引资本的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   什么力量,让新能源变老?   两家迅猛崛起的明星公司,   缘何以同样的速度坠入深渊?
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凡成事,半由天命,半由人力”,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屡战屡败时曾如此感叹,而这一轮光伏悲歌,看似也是天命与人力的叠加。不过,叩击业内人士心灵却不便明言的一个疑问是,政府到底应该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2006年,尚德登陆纽交所之初,本刊曾探讨过自主创新的“无锡模式”,我们认为当整个中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在为自主创新具体路径寻寻觅觅、上下求索之时,尚德明星般的崛起,可能意味着一种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支持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已然浮现。而对“无锡模式”的简单理解是:一个开明的政府,找到具有资本和商业管理意识且有名望的人或组织来代表“政府”,把各种资源,包括政策、资本、技术、市场整合在一起,支持企业,然后功成身退(详见本刊2006年3月封面文章《首富,政府造》)。但是,六年之后,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模式中的天然缺陷:“功成身退”很难,“前仆后继”却往往成为潮流—当中国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晶硅炉如同当年大炼钢铁一样遍地开花时,结果不难预测。

  被政府有形之手催熟、又迅速衰落的产业又何止光伏行业?类似故事曾在生物质能、风电和LED等众多新兴产业反复上演,“接下来,风电和LED行业都可能出现双反。”上述人士说,如果说创业家有错,那政府之手的错更大。

  更尴尬的追问是,如果说举政府之力打造一个产业不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却存在很多相反的例子,为什么他们的成功几率却高得多?

  进退两难

  对于规模庞大、员工数万的它们,所遭遇困难已远非创业之初地方政府略施援手就可以解决

  9月14日下午,无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尚德总部,下班高峰期的p2工厂内空旷萧条,只有少数管理人员偶尔经过。保安严阵以待,警惕地打量着过往路人。夜幕逐渐降临,员工宿舍区一片漆黑,静得让人不安。

  这里是尚德电力的电池工厂,施正荣颇为骄傲的冥王星电池就在这里生产。自9月以来,它已经完全停产。

  与p2隔路相望的p3工厂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同在无锡高新区的无锡市先导自动化设备公司十多名员工围堵在工厂门口,一辆红色加长卡车横在大门外,把工厂大门堵得死死的。现场交警、公安、保安数十人紧张地维持秩序。

  无锡先导自动化设备公司一位副总裁正在与尚德相关采购负责人“对峙”,讨要拖欠了一年多的2000万元设备款,“尚德不仅不还款,还不再与我们合作,把先导的技术交给无锡另一家同行去做,一台设备(主要是上料机和下料机)进价就便宜了接近20万。”

  这位副总裁称,施正荣正想尽办法压缩成本,而他们担心尚德会破产。同在场的一家与尚德合作的劳保公司也有同样的担忧,他们表示已停止对尚德供货。

  赛维也在经历同样的痛苦。江西新余市郊,赛维LDK的马洪硅料基地已经安静了好几个月时间。这里曾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硅料生产基地,仅仅一年多以前,这儿还是人声鼎沸,赛维从新余、南昌,乃至全国其它地方招来的数千名年轻人日夜忙碌,如今却如一片寂静的废墟。

  “从年初就开始裁员了。那时候领导开完会和大家说,能找工作的赶紧离开,公司经营不下去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赛维员工回忆。

  如此严峻而难堪的局面,他们在创业之初也遇到过,当时施正荣透过自己的办公室窗户,注视着拆工厂机器去卖的员工。而赛维在纽交所上市仅4个月,就因为一位离职员工的检举信,招致股价腰斩,并面临股东集体诉讼。即使是金融风暴来临,遇到困难的尚德体量尚小,无锡市主要领导协调当地银行几十亿贷款便让尚德渡过难关,赛维也因资金紧张将1.5万吨多晶硅项目15%的股份作价15亿元转让给江西国际信托,后又成功赎回。可今天,对于规模庞大、员


作者: 来源:中国企业家 责任编辑:凌月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