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在其新书《大而不倒》中,展现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个别金融集团庞大到可以影响系统性风险,从而使美国政府陷入被迫救助的困境。而在种种呵护之下,经过一轮轮扩张,施正荣和彭小峰也几乎把尚德、赛维做成了“大而不倒”。企业快速做大也拥有了一种绑架政府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安全。“他现在的主要想法是,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就要关门了,变成了这样的事。”
赛维同样如此。从财务上看,依赖负债实现扩张的赛维已经无力支撑。但是,这家新能源标志性企业不会简单地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它不仅是新余市的一张名片,还是江西省第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和第二大纳税企业,赛维还拥有2万多名员工,涉及到社会就业与稳定。
但裂痕几年前就已埋下。2009年是国家启动金太阳工程第一年,尚德在对整个工程资金、回报周期等情况不太了解的情况下申请到了1100千瓦洛阳师范学院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项目。然而,它并未按工期推进,第二年就因为“无法实施”进了取消名单。有知情者称,施正荣非不能之,是不为之,因为当时卖组件比金太阳工程赚钱,“施正荣根本看不上国内市场。”
这位官员称,尚德的事情让无锡整个金太阳计划受到了影响,2012年没有获批一个金太阳项目。结果搞得省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很有意见”。对于尚德来说,也丧失了开启国内市场的良好时机。
光伏只是最为极端的例子。近年来“新兴产业”概念泛滥,很多地方政府热衷于做各种规划。但规划从头看到尾,只能看到要把产业做到多大规模的目标,对于产业的具体指导、上下游配套等具体计划则完全欠缺,“这称不上规划书,只能称得上是愿景书。”上述无锡市科技局官员感叹。
对于光伏等新兴产业,以政绩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犹如猎食者,一番兴衰之后,地方GDP增加了,留下的却是一片狼藉。
终极等待
即使这一次能幸运地拿到诺亚方舟的船票,光伏巨头也需要警惕“政府依赖症”
“大家都在等着对手先死掉,你死掉了你的市场就是我的,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看谁死得最晚,撑到最后的就活过来了。”一位光伏行业专家如此分析当前局势,就是看谁的那口气长。
2011年,美国双反立案,为了维护形象,施正荣坚持增加产品出货量,客户有需求便尽量满足;彭小峰同样选择逆势扩张,他在去年新成立了9家公司,包括4家生产公司和5家销售公司。彭的逻辑就是要做强,先做大,哪怕现在市场不支持。
这样的规模崇拜与价格血拼,依稀有家电业发展初期的影子。正如该行业人士所说,光伏产业其实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制造业,近年没有重大技术突破,而竞争拼的主要是成本,只有扩大规模才能降低成本,可扩大规模又无异饮鸩止渴,这恰恰是产业还不成熟的标志。问题是,这个产业“像从幼儿园突然间进大学一样,在政策扶持下长得快得不得了。”
可以参照的是,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也都曾举政府之力扶持某个产业,却很少陷入类似困境。它们的经验是,更多出台普适性鼓励行业发展的政策,而非由地方政府支持本地企业,且在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视产业政策不妨碍经济规律发挥作用,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人才培育,日本、韩国政府都十分注意,核心是为企业提供相对稳定的市场。
而在国内,地方政府对许多产业往往不惜代价支持,其实,也不能单纯谴责其盲目而不顾经济规律,因为他们抬头向上看,新兴产业的政策往往晦暗不明,只能自己试探天花板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