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光伏企业普遍面临亏损和资金链紧张的严峻局面。据一些大企业第二季度的财务报表显示,主要光伏企业亏损额均加大:英利绿色能源亏损9019万美元,同比增加255.21%;赛维LDK NYSE:LDK亏损2.21亿美元,同比增加152.33%;天合光能亏损9210万美元。如今,这些光伏巨头也不得不面临通过裁员来降低劳动成本的尴尬境地。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从光伏企业的现金流和偿债能力来看,整个行业的前景不容乐观。目前已处于底部洗牌期,不排除一些企业退出市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而由于国内诸多企业面临的资金债务问题,使洗牌者很有可能是光伏行业之外的企业。
某业内人士预计,面临当前的严峻形势,将有60%~70%的生产企业要关闭,尤其是产能小于10万KW的、不具有规模经济的公司。由此可见,我国光伏产业进行兼并重组将是大势所趋。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要解决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企业肯定要经历一个比较惨烈的产业整合过程,虽然残酷,但也是一个重新成长的过程。但是,企业兼并重组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整个企业跟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在整合的过程当中尽量把手放开,让整合淘汰成为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参与的行为,使企业今后能够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更好地把握市场风险。
积极开启国内市场应对危机
作为典型的“三头在外”(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设备缺失、产品主要销往国外)的产业,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在为国外用户输送清洁能源的同时,却消耗了大量国内能源。因此,业内一致认为,现在应借助出口受阻之机,大力开辟国内市场,逐步缩减光伏产品出口,从而推进行业整合。
9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这意味着当欧美市场对我国光伏组件产品筑起大坝之时,国内市场有望吸收相当一部分光伏组件产能。
欧美市场的门槛提升将使国内光伏组件产能回流,而这可能会倒逼国内进行电网改造,从而扫清光电并网的技术障碍。但是,业内也对此表示了担忧,现在的大电网架构不利于光电和风电并网。而欧洲风电光电大发展的技术基础则依靠的是分布式、互动性的小电网。
为此,9月28日,国家能源局公布《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特别强调,国家对示范区的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单位电量定额补贴政策,对自发自用电量和多余上网电量实行统一补贴标准。这意味着分布式发电补贴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此次度电补贴改革是个强烈信号,这将成为未来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金太阳示范工程政策可能会与实行度电补贴模式的“规模化应用示范”政策合二为一,并最终形成统一的分布式光伏上网电价政策。
同时,《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未来将重点推广分布式发电系统,到2015年分布式发电到装机目标为1000万千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目前这一数字在既有装机量中占比极小,因此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此外,在国内光伏制造业频遭欧美主要市嘲双反”、出口严重受阻背景下,刺激国内市场对加速消化现有过剩产能也将大有裨益。他预计,未来几年年均新增装机应保持在7GW~8GW的规模,“十二五”末光伏总装机将突破30GW。
近日,据统计数据显示,天合光能、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等国内最大规模的5家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总库存量高达5GW左右,而国内光伏企业的全部库存估计则有20GW以上。因此,在政府采取刺激国内市场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