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蒸汽式太阳能热发电装置将于30日投入运行,标志着光热发电正式拉开发展序幕。机构预计至2020年,国内光热发电的装机有望突破1000万千瓦,市场规纳达千亿元以上。上市公司三花股份(9.13,0.83,10.00%)与首航节能(28.94,0.95,3.39%)均涉及该产业。
相关机构预计至2020年,国内光热发电的装机有望突破1000万千瓦,市场规纳达千亿元以上。光热发电有望孕育新的能源金矿。
此前,东方证券曾发布研报认为,部分公司开始涉入光热发电,建议关注杭锅股份(13.28,0.04,0.30%)、金晶科技(3.59,0.12,3.46%)、三花股份、湘电股份(5.45,-0.03,-0.55%)、华仪电气(5.32,0.05,0.95%)、亚马顿等。长城证券则认为,重点关注两类,一类是光热发电系统研发和项目建设企业,如天威保变(6.74,-0.06,-0.88%)和三花股份,两家公司均已着手光热电站项目的规划工作;另一类是光热发电相关核心材料和设备制造商,包括研制斯特林太阳能发动机的航空动力(10.78,-0.03,-0.28%)和规模生产太阳能玻璃的金晶科技等。
东方证券称,中国光热技术成为鼓励项目,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通过973、863计划对光热进行了基础研究和示范项目,光热已被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版》。据专家预测,2011-2015年主要为技术验证和商业化起步阶段,2015-2020年为商业化规模化建设阶段,2020年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预计千瓦造价将降低到1万元/KW,届时光热将如同现在的风电。
聚光、集热和储热是关键环节,国内企业从零部件开始切入光热产业链。聚光、集热和储热是光热发电的关键环节,是技术核心和难点所在,这三部分约占总成本的60%。根据测算,在2011-2020年,吸热器潜在规模为174亿美元,供应商有以色列Solel和美国SCHOTT;聚光镜的规模为174亿美元,德国Alanod和美国3M技术较为领先;储热系统规模达到306亿美元,由美国Radco垄断。国内企业为国外企业配套部分零部件,聚光和集热有实验产品,需要进一步研发突破。
三花股份与首航节能提前布局
太阳能光热发电是指通过收集太阳热能,通过换热装置提供蒸汽,结合传统汽轮发电机工艺,达到发电目的。采用该技术可避免昂贵的硅晶光电转换工艺,可大大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
三花股份通过累计出资近2000万美元,持有以色列HF公司31%的股权进军光热发电领域,并获得HF公司技术在中国市场的独家经销权和全球优先制造权,HF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热技术。
今年5月8日,三花和以色列方面合作开发的全球第一个“碟式太阳能热发电单元样机示范项目”在以色列Rotem工业园建成。这种碟式技术光热电转化效率达到26%-28%,远高于光伏发电10%左右的转换率。另外,HF公司和三花股份在内蒙古阿拉善合作开发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设,目前正在紧张进行中,计划于2013年底前完成8台碟式发电装置建设及剩余92台装置的基础部分建设。该项目总投资320亿,由三花控股集团出资,上市公司运作。
首航节能也于今年8月成立首航光热公司,进军光热发电领域,目前公司已掌握槽式光热发电方法,技术成熟前景看好,且槽式集热管已实现自主生产,较国外进口大幅降低成本。
首航节能光热发电项目由公司董事长直接负责,研发团队来自中科院,由国家“863”项目成员组成,该研发团队此前的八达岭项目已成功发电,为国内唯一一个光热项目,技术在国内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