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发电》杂志:那么,在您看来,光伏行业到底怎么了?
曹仁贤:我觉得,行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整体的创新能力不足。
我们实际上仍然是在做加工,还没有形成基础性的、系统化的技术沉淀,导致产业发展空间较小,大家只能拼产能、拼规模,产品同质化,且产能严重过剩。
对不少企业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低价卖掉不干了,现在在甩卖、清仓的多属于此类,因此造成市场上产品价格远低于实际价值;第二类是确实还想发展,但又需要现金流保证生存,只好跟着低价销售。
当这两类企业用价格冲浪的方式去挑战其他竞争者时,恶性竞争的循环无可避免。
光伏的产能扩张,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美好愿望之上的,那就是各国每年都会逐步扩大市场。当然,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市场的确在不断扩大。
但这个市场是依靠政府补贴才形成的,其补贴规模受制于政府财力,因此政府也有权力去调节市场。法制健全的政府,可以到下一个环节再去调节,而法制不健全的政府,就可能秋后算账、推倒重来。比如保加利亚就追溯到了一年前,对去年的电价也进行了调节。这样一来,投资者的投资模型就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可再生能源的成本目前还没有达到让社会完全接受的程度,还很难与化石能源竞争,政府也不敢投入很大,因为成本太高会让社会对可再生能源失去信心,所以要调控发展节奏。而另一方面,大家还在拼命进入这个市场,产能还在放大,这就与政府的调控形成冲突。再者,又没有新的革命性的技术或替代性产品出现,让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到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当这样三组矛盾纠结在一起时,整个市场就出现了急转直下的趋势。
《太阳能发电》杂志:也就是说,就算没有欧美“双反”,如今的行业困境实际上早晚也会到来?
曹仁贤:是的,即使不“双反”,到明年也会死掉大部分企业,因为风筝已经断了线。如今这些产能,无论多晶硅还是电池片,都依赖大量国外的设备投入,投入下去以后是没法再撤回的。据我了解,现在海关还滞留着大量设备,很多企业已经没有能力去提了,提回来亏损更大。
欧美企业将活不下去的原因归咎于中国企业,的确没有道理,因为全球开放贸易是大势所趋。
而实际上,真正受害的是中国企业,欧美那些设备企业都是赚了钱的。我们吃亏在生产工艺的保证上,大量高精尖设备都是欧美企业生产的,且每年都在更新,使得前面的设备很快贬值。所以,中国企业投入的钱已经被他们赚回去了,只不过赚钱者更多的是产业链上做设备的欧美企业。
中国光伏企业是重资产运行,投入很大,又没法撤销投入,只好拼命生产,市场形势不好也抱着侥幸心理,实际上也停不下来,因为不但有折旧,有的设备停下来也就不能再用了。所以导致这个市场惯性非常大,几乎每年都在消耗上一年的库存,在旧的存量消耗掉的同时又在产生新的存量。
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受控的市场,没有安全感;第二,过度投资,造成巨大产能过剩;第三,没有创新,产品严重同质化。
于是,大家都在赔本赚吆喝。
“双反”只是一根导火线,只是提前引爆了行业的深层危机,使得危机更加严重而已。所以,我觉得,除了开辟国内市场、整合过剩产能以外,行业还需要做大量的创新工作。
作者:吴军杰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责任编辑: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