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BP、ATS、夏普也宣布将剥离太阳能业务。
退与不退的纠结
市场迷雾重重,去与留对企业而言是个头疼问题。
除了这些跨国企业,中国国内企业正在纠结于退与不退的问题。
驻扎重庆的国内多晶硅领军企业大全新能源9月出售了太阳能电池组件业务。
不过,一些国内上市公司心态则极为矛盾。曾经停牌研究处置公司旗下光伏业务的盾安环境,经过讨论还是选择了留下,而其给出的理由是:“鉴于当前光伏行业整体发展趋
势和公司多晶硅及相关业务的推进情况,认为实施上述事项的条件尚不成熟。”
“不会退出这一重要市场,今后将更加关注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目前公司已斥资2亿美元在西安建立研发中心。”应用材料公司太阳能总裁查理·盖伊向本报记者表示。
去与留,对很多企业来说的确是个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光伏市场回暖仍迷雾重重的当下。
在国金证券新能源分析师张帅看来,目前光伏行业正处于最低谷,很多企业的光伏业务肯定是不赚钱的,选择离开极为正常。
然而,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像西门子等这些实力强劲的大型企业选择离开则属“不应该”。他分析称,一方面,市场持续低迷,光伏资产很难找到接盘者,也很难卖出好价钱;另一方面,太阳能光伏产业仍是一个朝阳产业,未来在全球范围内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希望也仍需寄托在该产业身上。
“如果能熬过这个寒冬,市场前景仍然可观。”林伯强称。
转战光伏电站成效难测
“估计有些项目10年也收不回成本。”
目前来看,一个重要趋势是很多光伏企业选择转战下游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希望借此消化自身光伏产能并有所盈利。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单就大型地面电站这块市场而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仍不乐观。
目前,国内光伏电站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光照资源条件较好的西北地区特别是青海,截止到2011年底,青海已并网的大中型光伏电站40座,总容量1003兆瓦。
但据韩军利介绍,目前这些项目基本处于赔本经营的状态,究其原因就是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全国统一标杆上网电价政策并未得到很好落实。目前项目投资运营方只拿到了来自国家电网按照脱硫标杆电价支付的每千瓦时0.3元的费用,剩余的0.8元补贴资金一直未到位,而光伏电站的收益平衡点也大约是在0.8元左右,0.3元的费用显然是杯水车薪,这让投资运营方着实感受到了资金压力。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青海一地,甘肃的情况也不乐观。到2011年底,宁夏吴忠市太阳山地区已经建成了六座光伏电站。虽然这些电站的1.15元/千瓦时上网电价已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但却并未得到应有的电价补贴结算。
其中,宁夏电投尚德电站早在2009年就开始了前期的运作。一位不便具名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当时计算下来含税电价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