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阳”财、沾“光”脱贫……这些因光伏扶贫而生的词,其背后是国网江西电科院借“光”转变扶贫方式,从“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让更多的贫困户搭上脱贫列车。
众所周知,光伏扶贫作为一种新的能源扶贫模式,主要在贫困县内为符合扶持标准的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贫困户通过上网售电,直接增加收入,体现了能源精准扶贫,实现了扶贫开发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无论是在突破并网技术难题,还是光伏电站选址建设,国网江西电科院为全省光伏扶贫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效促进了贫困户增收和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实现精准扶贫。
承担社会责任攻“堡垒”
光伏扶贫是国内首创的精准扶贫模式,被国家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
2016年5月,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和省移民办下达了《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在江西省精准扶贫攻坚战的统一部署下,把光伏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因地制宜地开展光伏扶贫工作。
由此,以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做好光伏扶贫接网工程,确保建成的光伏扶贫工程及时并网的光伏扶贫路线清晰地描绘出来。
“相比城市,很多农村地区处于电网末端,电力供应能力不足。而光伏扶贫工程,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拥有屋顶资源、空闲土地的贫困地区农民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用电问题,还可额外增加收入,成为贫困户脱贫的生财之道。”国网江西电科院院长徐宁表示,光伏虽然是一种清洁能源,但并不是受电网欢迎的“稳定电源”,其输出具有典型的波动性特征。徐宁进一步表示,光伏扶贫项目点多面广,不可预测性强,可控性差,接入地区属于农村薄弱电网,若没有精准的接入分析与技术服务,将对电网安全产生较大的冲击。
专家分析说,不稳定的光伏发电接入一方面可能造成用户用电设备烧毁,另一方面由于电压过高可能导致光伏电源自动保护从而停止输出,造成弃光,减少发电量,影响光伏扶贫项目效益。
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国网江西电科院主动成立技术攻关团队,攻下光伏扶贫项目接入电网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