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领域,从短期视角,或站在某一特定角度,很多观点都言之凿凿,不少做法也行之切切,但放到全局视角、发展视角加以审视,这些观点与做法已经将我们引入了思维误区。
19世纪下半叶,英国伦敦曾面临一场让今人颇为诧异的危机——马粪危机。当时,距离瓦特改良蒸汽机已经过去了100年,距离蒸汽火车逐步取代铁路上的有轨马车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然而对于城市内部的交通,蒸汽机似乎派不上太大用场,马车依旧是绝对主力,伦敦的大街小巷中奔跑着各式私人马车、出租马车、公交马车、货运马车以及消防马车。为了支撑这一庞大交通网络的运转,伦敦当时豢养了30万匹马。危机由此产生,30万匹马每天要产生3000吨左右的马粪,如何清理它们,当时找不到任何可行的办法,科学家和政治家们经过无数次讨论,有了一种回天乏术的疲惫感。以至于《泰晤士报》在1894年预测道:到1950年,伦敦的每条大街都会堆积九英尺(2.74米)高的马粪。
然而,悲观的预言并未成真。就在马粪“肆虐”的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获得了内燃机汽车专利,现代意义上的汽车就此诞生,进入20世纪,汽车的快速发展把马车挤出了市场,没有必要再养那么多马,马粪危机很快成为过往。
在孕育。同样是伦敦,在上世纪80年代终于解决了燃煤污染之后,曾经的城市“救星”内燃机汽车导致的交通污染却始终徘徊在城市上空。
历史的轮回总在昭示,从短期视角,或站在某一特定角度,很多观点都言之凿凿,不少做法也行之切切,但放到全局视角、发展视角加以审视,这些观点与做法已经将我们引入了思维误区。能源领域,因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日益突出的地位,成为各种悲观预言、乐观预期、暗黑预警、美好预想的聚集地,充斥着各种观念、理论与声音。本期《能源评论》梳理出当前我国能源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十大思维误区,它们已经或者正在制造能源变革的沟和坎儿。政策引导者与产业推动者们只有认清了这些误区,才有可能让能源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进程。
环境污染的锅,我们不背!
让煤炭背起所有环境问题的锅,“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以“去煤化”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否定论,让传统化石能源业者感觉很委屈。在很多人看来,长期以来,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维系着国民经济的安全,是经济建设的“功臣”,不应该带有“原罪”;再者,任何能源本身都没有脏与清洁之分,只是此前的用能方式有问题,传统化石能源同样可以实现清洁利用。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将对新能源的巨额补贴用于改善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其节能、降污、减排效果可能会更为明显。
然而,需要认识到,柴薪时代不是因为森林被砍伐完了才终结,同样地,当前新能源开发成本突破“平价”线近在咫尺,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型的新一轮能源演替闸门已经被打开。比较中肯的观点是,未来几十年将是一个能源多元化时代,那么,目前占据绝对主力的传统化石能源被“打劫”将避无可避,煤炭消费转向发电、煤电从基荷能源转向调峰电源,燃油车被电动汽车加速替代,都已经露出了苗头。找准自身定位,实现真正的清洁高效利用,才是化石能源的体面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