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石油伊拉克米桑省哈法亚油田项目/资料图
近年来,中国能源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境外投资规模显著扩大,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但同时中国能源企业境外经营风险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企业境外监督力量分散薄弱问题亟须高度关注。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中国能源企业如何能够“走得好”“走得稳”“走得远”?如何确保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中国能源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第十项原则专家组成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龙图新世纪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王志乐。
中国能源报: 2017年,被业界认为是中国企业强化合规管理的重要转折点。当前,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高度重视强化合规管理,防范合规风险。请您简要介绍我国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
王志乐: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全球公司的出现,这不仅改变了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组织模式,更改变了全球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
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竞争,从过去单一技术、产品竞争上升到公司理念、企业文化的竞争。当前,以企业廉洁合规经营为核心的公司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竞争软实力。
合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建立和维护开放、透明、公平的社会秩序。事实上,中国最早与国际组织合作推进合规反腐工作的是金融管理部门。早在2006年,银监会就出台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2007年保监会出台了《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2012年,商务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中国境外企业国际化经营要合法合规;2015年,国资委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意见》,强调“着力强化依法合规经营”;2016年,国资委选择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央企开展合规体系建设试点。
众所周知,中兴通讯案例成为了中国企业强化合规管理的里程碑。2017年3月,中兴通讯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与美国政府就出口管制调查案件达成和解,中兴通讯将支付8.9亿美元的刑事和民事罚金。这次事件让中兴通讯成为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规定而被罚款金额最大的中国海外公司,同时也是中国企业收到来自管理国政府处罚金额最高的一张罚单。这一事件让更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合规风险不仅存在于外国企业,也存在于中国本土企业,强化合规管理不仅是外国企业的任务,更是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5月 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的若干意见》,会议强调,要加强企业海外经营行为合规制度建设。2017年12月29日,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制定的GB/T 35770-2017《合规管理体系指南》国家标准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并将于2018年7月1日起实施。
尽管说,我国企业合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但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合规,而是如何合规,如何加强企业合规制度建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