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业作为新材料(有机硅等)、半导体(电子级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级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壮大所依赖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实现了快速发展。
尤其伴随光伏产业对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的不断扩大,硅业与光伏产业两者周期波动的关联性也愈发紧密。
日前,在2018年中国硅业大会暨光伏产业博览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介绍,“2018年前8个月,我国工业硅价格先扬后抑,整体呈现震荡回落走势。”
而这其中,光伏产业“531新政”引爆的多晶硅需求波动,便是导致截止到今年8月底,例如553级工业硅、441级工业硅均价分别较3月中旬价格高位时分别下跌9.8%和13.2%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1月份-5月份一线多晶硅企业几乎全部超载运行,拉动多晶硅行业消费工业硅量同比大幅增长,但6月份市场出现明显的变化,市场需求出现明显回落。”赵家生表示。
基于包括上述在内的一系列原因,赵家生认为,目前我国硅产业正处于阶段性需求疲软,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但考虑硅业自身产业结构的改善、技术进步,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潜力,硅业未来前景十分光明。
硅业降本加速光伏平价上网
赵家生在演讲中提及,2018年前8个月,553级工业硅均价为12408元/吨,同比下滑2.3%;441级工业硅均价13448元/吨,同比下滑2.7%。特别是从3月份开始,工业硅价格持续走弱,进入下半年之后,价格低位震荡。截止到8月底,553#、441#均价分别为11850元/吨及12550元/吨,较3月中旬价格高位时分别下跌9.8%和13.2%。
他分析认为,导致目前国内工业硅市场持续低位调整的原因大致有四:第一,新疆部分新产能逐步释放,供应有所增加;第二,下游铝合金、有机硅领域需求增速有所减弱,不及预期,特别是多晶硅领域需求波动较大;第三,汇率市场波动加大,对出口有一定影响;第四,工业硅原辅材料价格较2017年下半年有所下滑。
不过,在业界看来,这些影响供需变化的因素,也孕育着市场的机会。其中,受到技术进步、工业硅降价、“531新政”触发的供需格局暂变等多重因素影响,2018年前8个月,国内多晶硅现货价格震荡波动,均价为11.74万元/吨,同比下跌8.1%,尤其“531新政”之后,价格从5月底的12.6万元/吨快速下跌至7月中旬8.78万元/吨,跌幅达到30.3%。之后价格出现小幅反弹,截止8月底,价格反弹3.5%至9.09万元/吨。
短期看,这一变化势必影响硅业上下游(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的利润,但中期看,随着国内硅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国内光伏平价上网有望在两年内实现(预计2020年实现全面平价上网)。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电侧平价上网,意味着光伏发电成本在无需补贴的前提下,上网电价在与火电(0.37元/千瓦时-0.40元/千瓦时)相等时,仍能获得不错的投资回报率(IRR达到8%-12%)。届时,光伏也将真正成为一个市场化的产业,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将撬动庞大的光伏应用市场(2017年光伏发电仅占全部发电1%,预示市场广阔),而庞大的应用市场也必将为上游硅片、多晶硅、工业硅等生产提供强大的需求支撑。
硅业多途径加速降本
除了上述,硅业产能分布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在传统工业硅生产聚集区四川,今年上半年工业硅产量仅为10.5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10.8%,同比下降4.55%。云南上半年产量为15.5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16.0%,同比微增3.33%。
而相比之下,主要凭借电价优势,新疆上半年工业硅产量达到了46万吨,占到了国内总产量的47.4%,同比增长21.05%。
同样,多晶硅产业也在向新疆、内蒙等西部低成本地区进行有序转移。赵家生介绍,预期截至2018年底,新疆地区多晶硅有效产能将突破14万吨/年,占比达到39%;内蒙地区多晶硅有效产能突破6万吨/年,占比超过17%。
据了解,生产多晶硅的电力成本约占到总成本的30%左右,在新疆生产多晶硅的度电成本平均仅为0.2元/千瓦时,而相比之下,此前一些自备电厂的度电成本也在0.3元以上,普通工业用电成本则高达0.7元/千瓦时左右。基于此,赵家生介绍,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均位于能源优势相对明显的地区,而且按照各企业扩产规划来看,新增产能大多也集中在此类地区,从能源成本的角度来讲,新疆地区的优势是最为明显的。新疆、内蒙、四川等地,生产多晶硅综合电力成本可以控制在20元/公斤以内。
除电价外,一线多晶硅企业在新疆布局新的产能,也有利于其将积蓄了多年的运营经验、独创技术,采用集成设计理念付诸实现。因此,这些新兴产能具备极强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