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状况
(一)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5.1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增速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9.8%、9.0%和8.0%,增速连续9个季度保持在5.5%-10%的增长区间。
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工业生产总体平稳,企业效益改善,为用电量增长提供了最主要支撑。尤其在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快速增长、高载能行业增速逐季上升、消费品制造业平稳较快增长的支撑下,第二产业用电量实现较快增长,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6%,成为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二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不断壮大,市场活力持续迸发,以及国内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拉动服务业用电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3.6%。三是天气因素以及居民消费升级共同拉动影响。随着国家城镇化率和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持续提高,天气因素对用电负荷和用电量的影响愈发明显,年初的寒潮和今夏“高温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强”的气候特征带动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快速增长,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8.7%。
电力消费主要特点有:
一是第二产业及其制造业用电量平稳较快增长,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增长尤为明显。第二产业用电量3.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增速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用电量2.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从几大类行业来看,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快速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用电量增速超过10%,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用电量增速超过8%。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较快增长,其中,家具制造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0.9%、9.2%、9.1%、8.0%和7.5%。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增速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但增速逐季提高,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5.8%,增速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各季度增速分别为4.8%、5.3%和7.3%。8月份以来各地及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稳投资”等要求,8、9月份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增速分别为7.4%和9.4%,比上半年有较为明显的上升。
二是第三产业用电量继续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用电量8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5%,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继续延续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增长24.6%,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2.0%;在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力推广下,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增长45.3%。
三是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快速增长,天气因素对用电拉动作用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5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增速同比提高4.0百分点。当前,在城乡居民电气化水平明显提高、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持续推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天气因素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影响程度逐年提高,尤其是空调的普及、居民取暖“煤改电”的快速推广,进一步扩大了天气因素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影响。
四是区域用电量增速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全国31个省份用电量均实现正增长,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7.1%、10.1%、11.6%和8.1%,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气污染治理下部分工业企业限产停产、清理违法违规产能等因素影响下,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仅增长2.1%,成为东部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相对偏低的重要原因;各地区分别拉动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5、1.9、3.0和0.5个百分点。从用电量占比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用电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8.3%、19.0%、26.9%、5.8%,同比分别下降0.4、提高0.1、提高0.5、下降0.2个百分点。
(二)电力清洁低碳发展趋势明显
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装机容量17.6亿千瓦、同比增长5.3%,增速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水电3.0亿千瓦、火电11.2亿千瓦、核电3928万千瓦、并网风电1.8亿千瓦。
电力供应主要特点有:
一是发电结构绿色化转型持续推进,煤电装机比重继续下降。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化解煤电过剩产能等背景下,电源结构继续优化。全国主要发电企业新增发电装机容量8114万千瓦、同比减少1280万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5925万千瓦、占新增总装机的73.0%,为历年高位。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3452万千瓦,占总新增装机的比重超四成,东、中部地区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占比为75.3%。煤电新增1573万千瓦、同比减少954万千瓦,截至9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煤电装机容量9.9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56.4%,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
二是水电发电量增速同比提高,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量快速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发电量同比增长7.4%。其中,今年夏季降水量偏多,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水电发电量增速上升到4.4%,比上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火电发电量在电力消费快速增长等因素拉动下,同比增长6.9%。全口径并网太阳能发电、风电、核电发电量分别为1323、2676、2089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56.4%、25.3%、13.9%。
三是各类型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均同比提高,不合理弃风弃光问题继续得到改善。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为2905小时、同比提高94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利用小时2716小时、同比提高42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3276小时、同比提高158小时;太阳能发电、风电、核电设备利用小时分别为950、1565、5447小时,同比分别提高27、178、68小时。在各级政府和电力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弃风弃光弃水问题继续得到改善,今年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分别制定了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22项和24项工作措施,在加快电网建设、合理安排调度、加大市场交易、加强全网消纳、推动技术创新等多方面推进清洁能源消纳,效果明显。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分别提高195、190和200小时,西北地区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提高88小时;四川和云南弃水电量同比明显减少。
四是跨区和跨省送电量快速增长,清洁能源持续大范围优化配置。全国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8691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0559千米,新增直流换流容量500万千瓦。在近两年多条特高压工程陆续投产的拉动下,全国分别完成跨区、跨省送电量3567和9634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6.5%,增速同比分别提高3.8和5.1个百分点,助力清洁能源实现大范围优化配置。
五是电力燃料供应偏紧,煤电企业经营仍较为困难。前三季度,电煤以及天然气供应均存在地区性时段性偏紧情况,少数地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电煤价格总体处于高位波动态势,根据中国沿海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沿海指数显示,反映电煤采购综合成本的CECI5500大卡综合价前三季度波动区间为571-635元/吨,各期价格都超过了《关于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中规定的绿色区间上限,国内煤价持续高位也导致对标国内煤价的进口煤价格快速上涨,明显提高了国内企业采购成本。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当前全国火电企业亏损面仍接近一半。
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周价格
(三)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部分省份出现错峰限电
前三季度,电力消费增速持续快于发电装机容量增速,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从前两年的总体宽松转为总体平衡。分区域看,东北和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华北、华东、华中、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部分省份局部性、阶段性电力供应偏紧。
二、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一)全社会用电量延续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增速超2017年
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气温、电能替代、国际贸易环境、蓝天保卫战和环保安全检查等因素,预计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总体延续三季度的平稳较快增长水平,预计2018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略高于8%,超过2017年增长水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外部风险挑战增多,中美贸易摩擦的走向存在不确定性,对我国后续用电量增长也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预计全年总装机容量约19亿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
预计全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2亿千瓦,其中,预计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8200万千瓦左右。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9.0亿千瓦左右,其中,煤电装机容量10.1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合计达到7.7亿千瓦,比重进一步提高至40%,比2017年底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预计迎峰度冬期间部分地区电煤供应偏紧。
(三)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部分地区迎峰度冬高峰时段偏紧
受电煤和天然气地区性季节性供需偏紧、新能源比重持续上升导致部分时段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持续提高带动系统峰谷差持续增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部分地区在迎峰度冬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
分区域看,预计华北区域和南方区域电力供应偏紧,华北区域主要是河北南部电网、山东电网在迎峰度冬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偏紧,南方区域主要是贵州、广东等地偏紧;华东、华中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东北、西北区域预计电力供应能力富余。预计全年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800小时左右,其中,火电设备利用小时4330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