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中国光伏产业经历多次周期转换,其间不少公司勃然而兴,又骤然而落。不过,也有例外:曾经偏安陕西一隅的隆基股份,以及长期专注冷门的单晶硅路线的公司创始人李振国,安然度过多轮周期;创业18年,在成为全球单晶光伏龙头、全球市值最高光伏企业之后,愈显稳健而强大。
隆基股份是怎样的公司,为何能经历多轮行业周期屹立不倒?早年专注单晶硅,是深刻洞见、机遇巧合、抑或豪赌成功?隆基股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隆基股份的未来会怎样?日前,隆基股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走入上海证券报《直面掌门人》节目录制现场,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用兰大老校长之名命名公司
李振国至今依然清晰记得,20多年前在兰州大学中心花园里仰望江隆基老校长塑像的那个下午。江隆基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曾当过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后来到了兰州大学做校长。“其实,我从没有见过他,只是感动于他的治学态度。他要求大家刻苦、务实,相信教育改变人生。大家深切感受到,他这种治学态度,使兰州大学校风极好,给我们带来了学习、研究的基础。”李振国说,“我们很敬佩这位老先生,便在其塑像前面约定,今后出去做企业就要取名叫隆基。”
怀着满腔热情,以老校长严谨治学的精神办企业,青年时代的梦想最终变为现实。
事实上,李振国的创业,是另一种版本的中国合伙人。在隆基股份目前的管理结构中,董事长钟宝申,高管李文学、张长江等人,都是李振国在兰州大学读书时的同学。“我们都是物理系毕业的,只是细分专业略有不同,我是学半导体材料专业,钟宝申是学基础材料专业,李春安是学磁学专业。”
毕业十余年后,这些行业精英,告别了各自不同的事业,团结在李振国身旁,凝聚在“隆基”这一求学时的梦想和情怀之下。
以此看李振国的创业历程,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半导体材料专业,随后的第一份工作即是生产单晶,在国营741厂拉制单晶硅棒。此后,他在西安骊晶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从事单晶硅相关的工作。十年深耕单晶硅,让他进一步将兴趣从单晶延伸到整个光伏产业链。
2000年,李振国创办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便是隆基股份的前身。
认准单晶硅这一“死理”
此前十年,光伏产业给外界的印象,一直是偏向于“赚快钱”的资本性行业。李振国与隆基股份似乎是一个例外。
“我的创业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0年到2006年。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从事单晶硅的工种。我是偏被动地干单晶硅,因为不会干别的,只有这个最熟悉。”李振国说。
2006年是一个分水岭。“当时,我们对光伏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光伏行业的本质就是发出一度电的成本最低,这是它的终极追求。”李振国说,“单晶硅相较于多晶硅,最大的区别就是成本比较高,但转换效率也高。即使多晶硅铸锭环节以后做到零成本,但随着单晶硅技术的发展,成本的下降,未来仍然会具备竞争力。”
战略选择清晰了,但要证明自己的选择正确,依旧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大概用了10年,到2016年的5月,我们单晶硅拉棒环节的非硅成本,做到了3美分,论证了当时推论的正确,多晶硅即便价格降到0,我们也比他们有竞争优势。而今天的成本是2美分。”李振国表示。
2013年,国家开始实行光伏发电标杆电价政策,单晶技术作为度电成本最低的先进技术,市场需求逐渐从海外向国内倾斜,2015年国内单晶市场份额增长便超过100%。电站对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间接带动了单晶硅片产能的增长。畅旺的需求带动隆基股份业绩高速增长。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3亿元,净利润达35.65亿元。
如今复盘,2006年看到单晶硅长期竞争价值高于多晶硅的行业人士是否凤毛麟角?并不是,但只有李振国坚持至今而成功。“单晶硅要等十年,还面临不确定性”,一些聪明人缺乏耐心等待。
李振国并不是一个看起来便聪慧明敏之人,有时甚至显得木讷拘谨,当话题谈到单晶硅光伏时,他口若悬河;当话题移开到别的地方时,他的反应速度明显下降,时而不知道如何接话。“我好像还是有点紧张。”采访结束后,他这样对记者说道。
其实,这恰恰帮了他。深刻的洞察、定力和专注的执行,帮助李振国经历多轮光伏产业周期,也让他在风险来临时,能比同行活得更久更滋润。
长期的专注和坚持,让其认准了单晶硅这一“死理”,当多年后同行们反应过来时,他已默默地走出了很远,再难以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