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的持续加快,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越来越凸显。对于传统能源行业而言,能源转型的涵义既包括能源本身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也涉及整个行业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面对这种复杂的叠加转型挑战,能源行业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创新模式,强化创新生态理念,并通过营造开放、包容、协同、有序、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叠加转型的新动力,开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从创新链、创新体系到创新生态
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管理的对象历经了从创新链、创新体系再到创新生态的交错演进,为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改进创新管理效率不断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链条式延伸。完整的创新链条应包括五个环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中间试验、技术成果产业化。立足于创新链的管理,便于分析技术创新不同环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打通技术创新链条,使技术创新过程更加顺畅,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技术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然而,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来自系统的配套、支持及互动,从而形成国家、地区、企业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具体说,即以技术创新链为中心,将战略、资源、设施、组织、人才、运行、平台等要素与创新活动结合起来,相应建立技术创新的战略体系、资源体系、组织体系、规则体系、文化体系等。相对于创新链,技术创新体系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地组织创新主体、资源、设施及其他要素,使创新活动沿着创新链顺畅地运行。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增加科研经费、增设科研机构、扩大科研队伍、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等。
随着创新活动的广泛普及,则越来越强调创新链条与制度、政策、法律、金融、市场、文化等环境因素的有机结合,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下,创新人才、资本、成果等都是流动的,哪里的创新生态好,就会流向哪里,所谓“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候鸟回归是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好肯定,投资者、创业者、创新者及各类优质资源蜂拥而至,则是对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的最好检验。不良的创新生态既是创新不足的原因,又是创新不足的体现。如果没有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等软件保障,搭建的技术创新链、建立的技术创新体系也都难以有效运行。
能源转型需要“共生栖息”的创新生态
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正如原始森林中阳光、空气、雨露等赋予了植物的成长环境,创新生态系统中需要政策法规、产业规划、金融资本、市场机制、社会舆论等作为创新环境。创新生态与原始森林生态类似,都具有“共生性”和“自治性”的特点,强调环境及各主体之间的共生栖息关系。简而言之,创新生态就是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共生的栖息系统,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协同、优势互补、相互依赖,共创价值、共生演进。
长期以来,能源行业实施创新战略,主要着力于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实现价值链,依靠“三链融合”促进产业优质高效发展。能源企业主要着力于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型企业。当能源行业进入叠加转型期之后,能源供应多元化带来创新主体广泛化、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互补融合、跨界创新合作发展日益普遍,更加强调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支撑之间的“共生栖息”,营造开放、包容、协同、有序、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
如果说,能源行业创新链主要聚焦于创新过程,强调从研发到成果转化推广,是一种线性的创新模式,而能源行业创新体系的重点在于为创新活动构建良好的支撑条件,是从手段和方法的角度提出有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措施,是一种平面的创新模式,那么,能源行业创新生态则是着重于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是一种立体的创新模式。
依靠良好的创新生态赢得未来竞争优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重大转折、突破及飞跃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可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创新生态问题,并将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视为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早在2004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发布的《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信息技术制造和竞争力》研究报告就明确指出: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编制的创新生态系统。2015年发布的新版《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把创新生态系统看作实现全民创新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并明确了支持创新生态系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2013年欧盟发布了以开放式创新2.0为核心的“都柏林宣言”,部署了新一代创新政策,即聚焦创新生态系统的11项策略与政策路径;2011年日本部署了改良版的“科技政策学”项目,提出要实施重大的政策转向,从技术政策转向基于生态概念的创新政策,强调将创新生态作为日本维持今后持续创新能力的根基所在。
近年来,我国对创新生态问题也越来越重视。2011年,中国—经合组织(OECD)创新政策圆桌会对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专题讨论;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将创新生态列为重要议题,强调经济系统、发展环境、行业、企业等在面对新兴产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时,应成为一个开放、吐故纳新、动态的“生态系统”。在深化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强调营造公平公正,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政策、文化、社会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推进新能源转型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方面,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良好生态系统。
如何营造能源行业的创新生态系统
当今世界,能源系统正酝酿着从统一到分散、从封闭到开放的变革,未来的能源世界将会出现大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数字化能源协同运行系统。能源领域的创新不再是某种线性的或机械的过程,而是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崛起、跨界投资合作、风投资本渗透,形成整个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第一,鼓励开放式创新,畅通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在知识、人员、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沟通交流。突破把“自主创新”等同于“自己创新”的封闭模式,拆除能源领域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屏障,特别是传统大型能源企业选择进入新能源领域时,应鼓励借用或引入外部创新力量与成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同拓展能源创新发展空间。在具体方式上,可采取合资合作、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提高创新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
第二,支持包容性创新,使能源创新发展惠及更多社会群体。包容性创新是包容性发展的基础。能源事业的创新发展与技术进步,要能够为社会民众带来更多福祉。无论是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化转型,还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应更多地贴近人民现实生活、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可以与解决能源贫困、扩大就业、改善环境等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广大的群体享受到能源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成果,激发更多人群参与或支持创新,因地制宜解决能源转型中的技术难题,实现能源领域的“草根”创新。
第三,注重协同创新,促进能源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明确大型能源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而中小型能源企业应侧重于在新兴能源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大型能源企业主要采取集成式和渐进式创新,适时采取技术收购,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能源转型发展格局。明确大学、科研院所等作为知识创造的主体,是能源创新生态系统优质人才、知识、技术的源泉,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形成推进能源转型的创新合力。
第四,完善有序创新,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营造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做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分工协调。毫无疑问,政府在营造创新生态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源涉及国民经济全局特别是国家安全,能源转型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要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但是,创新活动主要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研究人员承担,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需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政府不能干预过多、操之过急,需要建立完善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运行机制。
第五,立足可持续创新,把能源转型与创新植根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文化土壤之中。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本身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创新意愿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力,使能源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融为一体。特别是在能源转型的过渡期,需要从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避免盲目冒进,防止陷入“用一个问题去解决另一个问题”的怪圈。要实现可持续创新,还要大力倡导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首创精神,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观念,营造出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能源创新生态。
(作者吕建中为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