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光伏提水,并不是什么新技术,而是很早期的光伏应用方式,虽然其中光伏系统集成和水泵技术一直都在不断更迭,但却仍算是民用光伏技术最“古老”的应用方式之一。
而相比当下动辄数百兆瓦乃至吉瓦级的光伏电站规模来说,光伏提水工程一般只有几十千瓦的装机,也可谓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成为“非主流”也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了。
不过,刘祖明教授十年来的实践却告诉我们,当光伏遇到了水,这种小小的光伏应用,却能够爆发出怎样巨大的力量。
对刘祖明教授在云南的光伏提水工程实践,其实关注已经多年,但或许是受这个行业过于快速的规模化发展的影响,因此对这种应用方式的了解并不多。在年前路过昆明与刘教授交流之后才意识到,这种看起来不打眼的光伏应用场景,其实却蕴含着更为贴近人们基本生活的巨大力量。
众所周知,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连接,正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而刘祖明教授及其团队的实践,无疑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相比普通光伏电站的扶贫方式,利用光伏提水扶贫,特别是在缺水干旱地区,所产生的作用和价值,很有可能是天差地别。在前文《刘祖明:光伏提水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里提到的几个项目案例,对此几乎都有非常清晰地体现。
简单归纳来看,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切入点不同。
利用普通光伏电站扶贫,无外乎通过售电收益来提升老百姓收入,从而达到脱贫目的,这种方式胜在收入提升的可“精准”预估,比较类似于授人以鱼。
利用光伏提水,则是以改善人畜的生活乃至生产用水为切入点,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改善了生产力条件,更类似授人以渔。
而从刘祖明教授的实践经验来看,从扶贫的综合效益来看,光伏提水项目也普遍要远胜于普通光伏电站的效果。
十多年来,刘祖明教授团队在云南高原地区建成了160多座光伏提水工程。据刘祖明教授介绍,这些项目中甚至有两年内收回全部投资的,特别是那些以改善农业生产用水条件为目的的项目,在促进农业增收方面几乎都有非常突出的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类项目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特别是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带动了青壮劳动力返乡,由此对社会稳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具有莫大的价值。
随着精准脱贫工作接近尾声,乡村振兴必将提上日程。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将继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类似光伏提水这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基础位置,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动力后劲的应用方式,必然具有很大的需求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也是光伏发电由为发电而发电向为需求而发电的一种回归。尽管这种应用从光伏的角度来说只是个很小的场景,但却正爆发出大能量。(吴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