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掀起多晶硅争夺战

2021-03-01 12:08:17 太阳能发电网
2003年圣诞节前夕,德国公司Solar World老板收到了一份“礼物”:一张圣诞卡和一个翻修的老式打火机。其中,打火机是So-lar World老板儿子的玩物,大概是中国上世纪70年代的,打火时会响起《东方红》。寄送“礼物”的是彼时无锡尚德的掌舵者、“中国光伏教父”施正荣,在此之前,他曾受托帮忙修理打火机。而正是
 2003年圣诞节前夕,德国公司Solar World老板收到了一份“礼物”:一张圣诞卡和一个翻修的老式打火机。其中,打火机是So-lar World老板儿子的玩物,大概是中国上世纪70年代的,打火时会响起《东方红》。

寄送“礼物”的是彼时无锡尚德的掌舵者、“中国光伏教父”施正荣,在此之前,他曾受托帮忙修理打火机。而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插曲,施正荣顺利拿到了多晶硅供应单,并及时把握住了2004年德国光伏市场爆发的机遇。

多晶硅位于光伏产业上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拥硅为王”都是中国光伏发展史上不成文的定律。

在“碳中和”时代背景下,光伏市场迎来高景气的长牛周期。在需求刺激下,2020年以来整个光伏产业链呈现一片火热扩产潮,而多晶硅是风口中的“短板”。如此情形下,隆基股份、晶澳科技、中环股份和天合光能等头部企业也上演了一部签长单锁量的抢购大戏,以确保供应链安全。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相比“超配”的光伏硅片、电池和组件产能,如今的多晶硅市场可谓迎来“量价齐飞”的黄金发展期。而历经群雄逐鹿后的“剩王们”——通威股份、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和亚洲硅业等,也将在新需求、新资本平台、新技术和新战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迎来新变局。

谁搭建了“空中楼阁”?

行业产能释放可能会受到硅料、玻璃等供给的制约和限制。

“目前部分硅片企业已经减产了,下个月其他企业还要停一部分炉子。”2月24日,某硅片企业负责人王明(化名)坦言,近期由于多晶硅供需偏紧,有些硅片生产商已经出现“无料下锅”的现象。

不仅如此,2021年的多晶硅价格延续2020年凶猛态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最新(2月24日)数据显示,本周国内多晶硅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为10.63万元/吨,环比上涨12.13%;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为10.34万元/吨,环比上涨11.78%,整体高于2020年价格水平。

 硅业分会表示,在硅片企业扩产产能释放进度远快于预期的同时,2月多晶硅产量又受生产天数减少影响,环比略有下降,下游对于短期内多晶硅阶段性供不应求的预判更为坚定,因此采购需求旺盛,支撑本周多晶硅价格大幅上涨。

对于上述“减产”原因,硅业分会副秘书长马海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行业内硅片产能不断扩张,总体产量在提升,但是一些企业开工率可能下滑。

马海天日前分析,2021年在全球终端需求160GW的前提下,多晶硅市场呈现全年供应紧平衡。不过事实上,光伏产业链上硅片、电池和组件产能在2020年以来进一步提高,其已经大比例超过多晶硅产能供应量。

2020年以来,两大硅片龙头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继续扩产。记者采访了解到,隆基股份到2021年硅片产能将突破100GW,中环股份到2021年底硅片产能将达到85GW,两家企业产能总计接近200GW。

值得一提的是,硅片基本自用的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和阿特斯,以及光伏设备企业上机数控和京运通纷纷扩产,并进一步“大展拳脚”。此外,还有一些新进入者,如通威股份联手天合光能切入硅片领域,原晶科能源高层徐志群创办的高景太阳能也以数十吉瓦的硅片规模进入该赛道。

 硅业分会数据显示,国内企业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和上机数控等企业的总硅片产能,到2021年一季度达207GW,到2021年第四季度达310GW。

“一个现实是,按照目前产能推算,多晶硅供给量只能对应180~190GW硅片需求。”王明表示,如果将高景太阳能、阿特斯和中环股份的最新规划产能计算在内,硅片产能规模将有望直逼400GW左右了。”

王明进一步补充,目前多晶硅价格坚挺,硅片价格并未下滑。但有一些已经上马的硅片规划产能,实际上等到释放时日子可能就不如从前那么好过了。

 隆基股份方面告诉记者,行业产能释放可能会受到硅料、玻璃等供给的制约和限制。而这也意味着,部分企业的扩产已经存在过剩风险,或者其实际产能规模并不会落地,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抢夺多晶硅

目前部分头部一体化企业已经锁定了所需80%左右的多晶硅。

这是一场关于供应链安全的战争。没有抢到多晶硅,意味着即使在市场黄金期也可能“饿肚子”。

较早意识到这点的是“光伏一哥”隆基股份。如今,其也是一体化(硅片-电池-组件)布局的企业代表,不过没有上游多晶硅环节。

记者注意到,隆基股份在2019年便与部分多晶硅、玻璃原辅材企业达成合作,签长单锁量。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在2020年7月的光伏行业会议上也公开表示:“今年(2020年)什么都紧,多晶硅弹性最大”。

仅以2020年以来多晶硅部分订单为例,隆基股份与国内通威股份、亚洲硅业、大全新能源(执行订单)、保利协鑫、新特能源以及韩国OCI分别签订多晶硅采购合同,合作时间1~5年不等,锁量超77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一体化趋势下,近一年隆基股份与通威股份两家龙头企业关系似乎正变得微妙。近日有消息显示,丽江隆基股权发生变更,通威股份(永祥股份)和天合光能退股。另外,隆基股份也另觅更多买家,以保粮仓充裕。其中,隆基股份还与昔日竞争对手保利协鑫“化干戈为玉帛”,并签订了为期近3年、不少于9.14万吨多晶硅供应长单。

除了隆基股份,其他一体化企业代表晶澳科技、晶科能源也加紧储备“粮食”,分别与大全新能源、通威股份等企业签单。不过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11月以来,“另类”一体化、210尺寸产品代表企业天合光能等也同样有一些抢购动作。

记者注意到,天合光能基本没有硅片产能,其还与大全新能源、通威股份分别签订了逾3吨和7.2吨的多晶硅采购协议。

某光伏企业高管告诉记者,天合光能购买一些多晶硅可能是寻找硅片企业代工生产。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天合光能通过与210硅片代表企业中环股份、上机数控签约硅片供应协议间接锁定硅料供应,以保供应链安全。

此外,天合光能与通威股份在210尺寸系列产品供应链环节达成多晶硅-硅片-电池上的合作,完成了不同于上述一体化企业的另类“一体化”布局,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供应链。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部分头部一体化企业已经锁定了所需80%左右的多晶硅。在业内看来,头部企业疯狂锁定多晶硅也有一些考量,首先,保证交付,确保市场份额,甚至扩大市场份额;其次,在实际供应链不匹配的情况下,锁定多晶硅供应量,可间接威胁新上马项目或新入局者。

不过,这份长单协议并不能使光伏大佬们完全安心。一位电池企业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时期,光伏大佬们都紧盯着多晶硅供应,都在外面跑,洽谈长单执行的相关价格和供应量。

“多晶硅采购合同,锁量不锁价,意味着同等价格条件下,买方拥有优先拿货权。但如果有其他买方出更高价,多晶硅可能就被价高者拿下了。”一家头部多晶硅企业高管表示。

王明也告诉记者,有些长单协议缺乏约束力,给过预付款的约束力会更强。另外,国内企业的契约精神并不如国外,也不同于与国外签署的协议约束力强。

对于“抢单”现象,硅业分会提醒,在上游(多晶硅)满产满销的状态下,下游也应在保证完成订单需求的情况下合理控制采购节奏和库存,避免市场恐慌性采购。

涌向“风口”

高景气市场环境下,多晶硅企业正试图通过资本市场完成进一步扩张。

多晶硅企业正处于“风口”之上。
硅业分会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多晶硅市场已经形成了通威股份、大全新能源、保利协鑫、新特能源和东方希望等大企业主导市场的竞争格局,5家企业的有效产能均在7万吨/年~8万吨/年,产能占比达到80%。

伴随2020年以来多晶硅企业订单需求大涨、新产能布局或投产、资本加码以及新技术出现,未来多晶硅市场格局也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以来,通威股份、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和亚洲硅业均有来自硅片企业、一体化企业,甚至电池组件企业的长单签订。

其中,截至目前,通威股份和大全新能源的多晶硅供应量接近100%,甚至更多的产量已经被长单锁定。同时,新特能源和亚洲硅业均拿下了来自隆基股份的长单,保利协鑫更是分别拿下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这两大硅片龙头客户。

不过记者也发现,鲜有硅片企业或者一体化企业与东方希望签订长单。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相比其他头部多晶硅企业,东方希望的多晶硅品质略有差距,同时其也开始进军硅片领域,可能会形成竞争。不过也有人士透露,东方希望不喜欢签订长单的合作模式,实际与多家企业签订了类似意向合作协议。

在供需失衡环境下,2021年多晶硅产能增加有限,部分企业的新产能规划或产能投产也已经提上日程。

例如,2020年2月,通威股份发布多晶硅扩产计划,2021~2023年将8万吨/年产能分别扩张至11.5万~15万吨/年,15万~22万吨/年,22万~29万吨/年。2020年以来,通威股份还通过与下游企业相互参股等形式,强强联合,保证竞争力,且进一步打通了产业链。

2021年2月,新特能源也抛出了年产20万吨多晶硅项目计划,一期10万吨拟投资80亿元,预计开工后18~24个月内建成投产。

此外,2020年9月,保利协鑫旗下江苏中能规划产能10万吨、首期5.4万吨流化床颗粒硅项目已经开工扩建。

事实上,市场格局变化与企业融资等因素直接相关。一个现象是,高景气市场环境下,多晶硅企业正试图通过资本市场完成进一步扩张。

 2020年6月,大全新能源对外公布全资子公司新疆大全有意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2月5日,新疆大全科创板IPO已过会;2021年1月,为抢抓新能源发展契机,新特能源境内上市事项启动;2021年1月,保利协鑫宣布配售募资42.12亿港元发力流化床颗粒硅。此外,由施正荣夫妇实际控制的亚洲硅业也正通过IPO接近资本市场的舞台中央。

王明认为,现在市场环境下,多晶硅企业业绩应该都不错,在A股上市是一个好时机,市场估值也高。

需要持续关注的是,作为多晶硅制备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流化床颗粒硅如何影响当下市场格局。

记者获悉,目前颗粒硅仍存在争议,不过保利协鑫已经与中环股份和隆基股份开展了这方面合作,市场接受度正在提升。马海天认为,未来一年内,颗粒硅实际释放产能有限,市场影响不大。未来两三年,有效产能市场占比有望提升至15%左右。长期看,N型硅片以及异质结电池的广泛应用,颗粒硅是否满足要求仍需市场考验。

马海天还向记者表示,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光伏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多晶硅企业响应号召正扩大规模,以保证产业平稳发展。综合因素作用下,未来多晶硅市场集中度也将持续提升。


作者:张英英吴可仲 来源: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