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性提出,中国碳排放要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的2030年阶段性目标。这对我国能源电力行业以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把握当今能源全球化秩序和能源发展大势,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性提出,中国碳排放要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的2030年阶段性目标。这对我国能源电力行业以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把握当今能源全球化秩序和能源发展大势,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完成从“高碳”向“低碳”、从“黑色”向“绿色”过渡的能源大转型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十三五”期间,能源电力行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锚定减碳目标,全面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基础,积极转变依赖化石能源的传统发展方式,能源电力发展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一是供给侧绿色低碳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能源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超过9亿千瓦,风电、光伏装机总量达到5.34亿千瓦,成为我国最可获得、最便利的绿色能源,建成世界最大新能源市场。新能源消纳形势显著好转,风电和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 96.6%、98.3%。煤电装机占比历史性降至50%以下,清洁高效发展基础持续巩固,8.9亿千瓦煤电装机达到污染物“趋零”排放,近8亿千瓦煤电完成节能改造,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二是需求侧能源消费方式深度调整。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十三五”新增电能替代电量超过8000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7%左右。城镇供热产业迅猛发展,年增清洁供热面积3-5亿平方米,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工业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建筑等重点领域电气化广泛推进,综合能源服务、智能微网、电动汽车产业化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促进社会用能方式的转变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加速。积极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能源电力转型升级深度融合。特高压输电、海上大功率风电、智慧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煤电大容量、高参数、低污染机组、亚临界升级改造、协同处置城乡固体废物、“零取水”“零排水”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清洁高效技术取得新突破。碳捕获、封存和利用等减碳技术,新一代核电、氢能、储能、可燃冰、热泵、漂浮式风电、虚拟电厂等前沿科技蓄势积累,将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四是能源电力体制改革持续释放活力。能源电力领域深化改革试点、市场建设、项目开发等“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发展环境,推动新能源等产业跨越式发展。电力市场化交易和现货市场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市场化交易电量累计10.3万亿千瓦时,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电价改革的一系列机制性问题得到厘清。增量配电业务改革提速,投运试点项目进一步深化并坚定了下一步改革方向。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顺利推进,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具备启动条件。
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将是“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发展的大计,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话语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具有重大意义。立足“十三五”发展成绩,展望“十四五”发展前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以实际行动为实现能源电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谱写新的篇章。
第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格局。依托我国丰富的风、光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确保完成2030年新能源装机12亿千瓦目标。打造西部、北部千万千瓦级风、光清洁能源基地,向东部负荷中心远距离送电。加速落实近海风电产业布局,探索利用深海风能资源。同步开展高风速风电改造和中低风速风电开发,不断提升风电利用效率。统筹开展戈壁、水面、滩涂光伏规模化开发,积极实施分布式光伏精细化开发,深入挖掘我国光伏资源利用潜力。
高度重视大型水电对绿色低碳能源体系的支撑作用,抓住水电开发历史窗口,重点推进藏东水电开发,打造藏东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水电+光伏),推动开展国家级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接续基地建设。加大改造力度,挖掘存量水电扩容潜力,推进流域生态恢复,保证流域生态流量。
坚定不移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在严控规模基础上,提高大容量、高参数、低污染清洁高效煤电比例。转变用煤方式,压减煤炭分散燃烧,加大等煤量等容量替代力度,实现双控目标,推广热电联产,增大供热面积。在南方探讨适合地方特点的冬季以电供热新模式,推广新能源清洁供热方案。开展亚临界机组综合性改造和存量机组灵活性升级改造,建设智慧电厂,适应不同工况运行要求,支撑新能源发展,夯实保障供电安全基础。
发挥核电减碳作用,合理规划燃气发电项目,谋篇布局创新型能源,争取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应对更为复杂外部形势下保证能源战略安全的能力。
第二,源网荷储深度协同,巩固绿色低碳发展基础。电源侧、电网侧、消费侧综合施策为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系统性方案。结合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和电网运行情况,统筹电网合理规模和布局,新能源大基地建设配套特高压线路,实现网源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大灵活性改造力度,积极探索储能技术应用及商业模式。实施风/光+储能发展模式。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挖掘需求侧灵活性资源潜力,建设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高弹性能源消费系统,推进智慧能源城市、智慧能源小区、智慧能源家庭建设。提高用户侧电供暖、电制氢、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充电等设施负荷灵活性。持续提升电能在终端能源的消费比例,鼓励以电代替其他能源,利用市场手段调整用电需求,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
第三,聚焦循环经济方向,丰富绿色低碳发展内涵。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带动荒漠、戈壁开发,同时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深度融合矿山修复、沙漠和沙地戈壁滩治理、荒山荒地荒滩修复、盐碱地和有毒土壤修复。依托新能源项目同步开发现代农牧业基地,实施推动农牧产业转型升级,开发渔光、农光互补项目,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推进煤电耦合生物质、垃圾、污泥,协同水资源循环利用以及长江、黄河等水域治理集成应用创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掘我国北方现有4亿千瓦燃煤电厂余热、120亿平方米潜在供热能力,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以市场化的方式完善新能源生态环保收益机制,探索碳汇项目支持方式,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第四,推动数字化赋能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发展升级。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契合,应深刻认识加快数字化发展对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重大意义,以数字化培育新业态、用新业态推进新发展。加快大数据、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发挥智慧能源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强新能源产业数字化的顶层设计,将新能源数字化平台建设从企业行动上升到国家方案,在全国范围部署和应用统一的数字化运行平台。汇集行业数据信息,立足我国数据资源优势,形成基于数据相关性关系的能源电力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积极融入数字化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能源电力系统的数字领军企业和数字化人才队伍,支撑“十四五”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落地。
第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绿色低碳发展动能。持续推动能源电力体制革命,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建立新能源中长期交易与现货市场衔接机制,探索建立清洁能源参与现货市场模式、配额制下的绿证交易与电力市场衔接机制,提升平价条件下新能源项目收益水平。明确新能源电价确定规则,统筹指导电价与区域投资成本。有效发挥价格导向的作用,允许新能源通过电力市场交易、碳排放交易形成浮动电价。通过发行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方联动的专项建设债等多种方式,化解补贴欠账问题。在清理能源电力行业不必要的准入门槛的同时,更加聚焦清洁低碳要求,完善激励性约束性的制度体系建设。出台适宜的财税优惠、风险投资等政策,保证合理投资回报。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十四五”,能源电力行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着眼长远,奋力拼搏,以坚定不移的行动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如期达成,为实现能源电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报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