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云加速构建新能源“一张图”

2021-03-15 07:28:30 太阳能发电网
打造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需进一步消除信息烟囱壁垒,实现数据一个源、业务一条线、新能源一张图。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加快推进,在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中,数字经济体系的建设势必加速。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而新能
打造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需进一步消除信息烟囱壁垒,实现数据一个源、业务一条线、新能源一张图。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加快推进,在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中,数字经济体系的建设势必加速。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而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的特点要求我国电力系统亟需建立新能源数字经济平台,通过数字云全方位立体释放新能源价值。

亟需构建新能源数字生态圈

新一代高效电力系统离不开“数字”,如今,我国新能源数字经济已涌现一批“急先锋”,五大发电集团已启动新能源场站集中监控系统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建设、国网2018年启动新能源大数据服务平台和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新能源云”建设、南网启动以透明电网为核心的“数字南网”建设等。不过,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新能源数字经济刚起步,而工业无源光网络、IPv6、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更多前沿技术还处于应用研究和试点阶段。

国网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刘劲松近日撰文表示, 我国新能源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比如,目前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除上海电气部署了“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特变电工部署了“TB e-cloud”工业互联网平台外,其他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缓慢,隆基股份、金风科技、晶科能源等新能源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刚迈出步伐。

鉴于此, 我国亟需加快构建新能源数字生态圈。在业内人士看来,数字云将助推我国产业从“质的提升”转向“智的飞跃”,加速产业融合发展,有效破解当前大量电力电子装备融合难题。

数字化提速新能源全过程管理

在目前呈现出的新能源数字经济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云”。在业内人士看来,其正勾勒一整套促进新能源发展与消纳的解决方案,加速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中的新能源“一张图”。

中国光伏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评价“新能源云”,不单单是数据云平台,对整个光伏行业来说,流程的简化、效率的提高、全流程的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生态建设等具有革命性意义。

据悉,目前“新能源云”已完成一期功能开发并在国网系统全部27个省级电力公司部署应用,接入国家电网经营区所有新能源场站198万余座、4.5亿千瓦,服务新能源全产业链上下游10000余家大中小企业。

刘劲松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介绍,新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借鉴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将近年来国家对加强新能源并网服务、发布消纳能力结果、开展补贴项目清单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要求融入到15个子平台功能设计和应用实践中。“此业务流程打通了国网公司上下主营业务各环节,消除了新能源业务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烟囱壁垒。实现数据一个源、业务一条线、新能源一张图。”

刘劲松表示,“新能源云”已建成海量新能源电站运行监测系统,目前累计接入新能源场站180万余座,总装机容量3.8亿千瓦,可以动态监测接入平台的每一座风电场、光伏电站逐小时发电功率、发电量、弃电量等运行指标,日运行的数据量超过1T。如今,新能源并网全过程的34个环节已压缩到19个,已有3.7万个、2.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通过新能源云开展补贴申报。“除此以外,动态评估各地区新能源消纳状况,滚动计算分区域、分省、地市县分层分级新能源消纳能力,实时预测月度、季度、年度及中长期的弃电量、利用率、可接纳新增装机裕量等指标,可引导新能源科学开发和布局。”

在刘劲松看来, “新能源云”汇集了新能源管理各种业务流,更好的体现了主营业务特征,实现了“发输配用”一体化,可拓展许多生产经营业务。

加速“新能源云”向“能源云”迭代

在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跃迁新引擎的背景下,加快煤、油、气、电等数字融和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国网方面表示,未来新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将加快“新能源云”向“能源云”迭代,今年底,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能源云,2025年底,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支撑智慧能源体系建设。

一位不愿具名人士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能源企业建立了数字信息平台,纵向发展正逐渐向横向商业模式转变,随着“新能源云”向“能源云”迭代,善于深度应用数字技术的企业将赢得显著的竞争优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能源数字并非简单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而是战略和管理命题。每个能源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位置不同,其数字化转型突破口也不尽相同, 企业要避免把时尚但不适合企业的技术生搬硬套地‘拿来’,否则可能陷入投资大收益小的尴尬境地。”

谈及新能源数字未来发展,刘译阳建议, 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企业智能制造和电站数字化运维制定相应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向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 出台新能源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支持新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新能源工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等建设。



作者:苏南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