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家 纵论“碳中和”

2021-06-09 06:29:53 太阳能发电网
SNEC开幕式上,围绕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光伏行业该如何规划发展路径,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存在哪些挑战等问题,来自龙头企业的“掌门人”们分享了真知灼见。本报特整理部分观点,以飨读者。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光伏价格传导机制还没有形成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又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的首年,我们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SNEC开幕式上,围绕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光伏行业该如何规划发展路径,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存在哪些挑战等问题,来自龙头企业的“掌门人”们分享了真知灼见。本报特整理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光伏价格传导机制还没有形成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又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的首年,我们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也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

目前,光伏产业链供需矛盾存在博弈,存在不正常的现象;地方保护盛行,很多地方强制要求配套产业,这都推高了行业的成本。此外,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太阳能、风能的发电的成本与所谓的标杆煤电电价毫无关系,新能源发电的成本更多取决于自然资源、初投资、银行利息,以及非技术成本,这说明光伏价格传导机制还没有形成。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5年中解决。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破圈”构建产业新生态

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在于实现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据主体地位,火电少发甚至不发,而“十四五”期间正是构建能够适应风电、光伏占主体地位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时期。现在,光伏行业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推动开放创新、协同创新、联合发展,去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

光伏行业需要“破圈”才能形成一个更好的开放体系,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协同性创新体系。“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以客户为中心,重构产业链新生态,开启了光伏度电成本下降的新通道,伴随联盟的全面深化与推进,将进一步加速我国及全球“碳中和”的进程。

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让光伏和储能系统融合 

“碳中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蕴藏着商业机会。未来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主体,“源、网、荷、储”协同的系统,“发、输、配、用”都将全面构建在电力电子技术基础之上。

在这场时代变革中,光伏行业一方面要将光伏系统打造成智能光伏发电机,加速推动光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能源;另一方面,光伏发电要朝着“光伏+储能”方向转变,让储能系统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各个环节无处不在,起到“蓄水池”和“调节器、稳定器”的作用,让光伏和储能系统的能量流和信息流全面融合,形成一体化发电系统。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光伏电价将降到0.25元/千瓦时

当前,光伏发电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成为了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十多年来,光伏发电的系统成本下降了90%以上,最低中标电价纪录被不断刷新。

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大幅降低,2020年国内光伏发电平均上网电价已经降到0.35元/千瓦时,今年有望全部实现平价上网,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降低到0.25元/千瓦时左右,低于绝大部分省市区的煤电电价,成为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电力。

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需关注光伏产业链产能结构安全

全球“碳中和”将使太阳能担当起更加重要的角色,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将成为人类能源消耗的主力,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全球减碳行动中来。

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风险,比如因产能供需不均衡导致的价格上涨问题等,整个行业都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光伏产能结构的安全问题。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可以继续及时评估产业链的产能信息,并将相关情况与行业做及时、精准的分享。产业链的上下联动和信息互通,将会有效规避供需风险的产生,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企业则需用长远的眼光做好战略规划,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节奏,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均衡稳定。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光伏将迎“黄金三十年”

全球“碳中和”行动,将推动光伏产业迎来“黄金三十年发展期”,正在催生一场以“硅基能源”为主体的能源革命。我国光伏在能源供给侧和用户侧,同时实现转型替代的“拐点”,很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间实现。

未来光伏发展,首先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唱响“碳中和”时代的光伏发展主旋律,以大作为体现大担当;其次要拓宽边界、链式延展,依托“碳中和”的“中和之道”,让光伏从“单一行业逻辑”走向“碳中和共生体系”,重构新时期光伏发展新模式、新空间;最后是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以技术的先进性和模式的创新性,在零碳经济时代引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按姓氏拼音排序,韩逸飞 董梓童 董欣 /整理)


作者: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