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近日刊登该报编委松尾博文的一篇文章,题为《脱碳时代,“石油世纪”一样的争夺战仍在上演》,文章摘编如下:2021年已经过去,看不到终点的疫情和在脱碳口号下加速的能源转型将如何改变未来?回顾100年前的历史或许会找到线索,因为一战后国际格局的剧变同样与能源转型密切相关。99年前的12月30日,先行确立革命政权的俄罗斯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近日刊登该报编委松尾博文的一篇文章,题为《脱碳时代,“石油世纪”一样的争夺战仍在上演》,文章摘编如下:
2021年已经过去,看不到终点的疫情和在脱碳口号下加速的能源转型将如何改变未来?
回顾100年前的历史或许会找到线索,因为一战后国际格局的剧变同样与能源转型密切相关。
99年前的12月30日,先行确立革命政权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共同成立苏联。
今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周边地区在当时既是支撑石油产业黎明期的产油地,又是里海沿岸革命运动的中心。斯大林正是从里海和黑海间的高加索地区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
同一时期,自13世纪末建国以来就称霸中东和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却走上末路。这个在一战中战败的帝国最终被英法解体。
美国对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十分关心。伴随从煤炭到石油的能源转型,美国在这段时期的石油消费量急剧攀升。截至1920年,美国的注册汽车数量在6年间增长至最初的5倍。
美国学者丹尼尔·尤金在著书《石油世纪》中指出,美国政府和石油产业都认为如果不尽早行动,全球剩余石油资源就会被英国抢走。
此时,一位名为古尔本基安的亚美尼亚实业家巧妙周旋于美国和英法之间,他1922年开始同几大石油公司谈判。
各方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在1928年达成协议,同意联合开发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地的油田。这份带有企业联盟色彩的排他性协定被称为“红线协定”。“红线”二字来源于古尔本基安当时用红笔在地图上直接圈定经营范围的故事。
美苏两大阵营的出发点都包括石油,整个20世纪的国际秩序暗流中也充满了国家和企业围绕石油、天然气开展的竞争。而在夹缝中被关闭石油获取通道的日本最终走上战争道路。
2021年11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世界又确认了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脱碳潮流将裹挟着国家和企业不断加速。瑞穗银行产业调查部专家指出,日本企业需要在脱碳的同时提升企业价值,讲述具有说服力的转型故事。
但是,认为脱碳可以将世界从能源纷争中解放出来还为时尚早,倒不如说脱碳可能会带来新的分裂和不稳定因素。因为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脱碳的理想与现实间潜藏的危险。
投资家对化石燃料的态度会愈发严苛,要求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消费者和企业数量会不断增加。国际能源署(IEA)称,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需要将全球供电来源中太阳能和风能比例提升至70%,这需要投入巨资。
全球性企业已经开始依靠自身力量获取可再生能源。它们要做的并非购买现有发电站,而是建造新的发电站。美国亚马逊2025年前将把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电能切换为可再生能源。德国大众也将在欧洲建造多个太阳能、风力发电站。
专家认为,企业在向利益相关方展示脱碳决心的同时,还将确保能够稳定获取可再生能源。
能否获取可再生能源不仅影响企业在脱碳时代的竞争力,还关系到其生死存亡。此种蜂拥争抢可再生能源的场面与100年前抢夺石油的场面几乎一模一样。
日本也无法置身事外。伴随脱碳进程的加快,日本2050年的电力需求将增长至现在的1.3倍。但日本可再生能源发展迟缓的山区占比较大,削减电力成本将变得十分困难。
除了可再生能源,对于生产太阳能发电板、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EV)和车载电池等产品而言不可或缺的稀有金属又由谁掌控?中国企业在太阳能发电版领域占据全球7成市场份额。各大车企纷纷投入巨资自主研发EV电池。特斯拉甚至还要独自开采锂矿。
脱碳时代的全球性竞争中,谁先构建供应链谁就占据优势。看到国家和市场都靠不住,丰田和日本制铁将自主建造可再生能源发电厂。这绝非笑谈。
当前,化石燃料的供需不匹配引起石油、天然气、煤炭价格同时暴涨。我们需要从广阔视角制定战略以实现能源顺利转型。
作者:编译李子越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