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先有三峡集团首个独立储能电站首期项目成功并网,后有中国华能建成全球首座百兆瓦级分散控制储能电站,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储能迎来了“黄金增长期”,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并网。根据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数据,预计2021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400万千瓦。2021年,国家层面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
近期,先有三峡集团首个独立储能电站首期项目成功并网,后有中国华能建成全球首座百兆瓦级分散控制储能电站,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储能迎来了“黄金增长期”,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并网。根据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数据,预计2021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400万千瓦。
2021年,国家层面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等政策,规范储能全流程管理要求,明确“无歧视”并网,让储能参与市场交易,并网调度有据可依。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认为:“政策认可了储能的多重价值,在市场的推动下,储能将创造出更多元的商业模式。”
刘为认为,2021年,储能政策频出,带动了市场装机,让储能实现规模化装机成为可能。
国务院原参事吴宗鑫认为,储能发展将是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重点,各地政府也分别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撑政策,经历10余年的发展,储能的战略定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储能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
威胜集团有限公司微网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黎朝晖表示,目前,储能行业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为后续储能产业商业化运作和大规模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一批储能项目正在加速落地。宁德时代此前发布公告称,将投资不超过70亿元建设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一期项目,此前该公司与中国华电在山东华电滕州百兆瓦时级集中式电化学储能项目上已达成合作。骆驼股份借助储能集装箱产品成熟技术,已和三峡电能达成战略合作,成功进入储能集成系统行业,有望凭借电池领域技术积累加速储能系统业务开拓,分享储能行业发展红利。亿纬锂能也在推动50吉瓦时动力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加快储能板块的推进速度。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330万千瓦。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保守场景下,“十四五”期间,储能市场市场总量将超过3500万千瓦,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57%左右。刘为分析认为,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储能产业将至少实现10倍以上的增长。“保守估计,2022年累计装机将超过700万千瓦。”
黎朝晖则认为,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公认的能量“调节器”。根据2021年风光装机规模和“十四五”期间风光装机规划,2022年储能的装机总量可能是2021年的1.5倍,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超过600万千瓦。
一位发改委专家告诉记者,“储能的发展不仅是追求规模,怎样形成多方共赢的新型储能市场环境才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储能行业稳健发展。”
在黎朝晖看来,2022年起,储能的成本将会继续下降,储能市场规模将不断提高。“辅助服务在全社会总电费中的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其市场机制完善将助推国内新型储能长期发展。”
刘为认为,一个行业要在大爆发后走得更远,市场化运营机制必不可少。“我国储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经济性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目前,锂电技术在特定场合具备了一定经济性,还需要积极拓展处在示范阶段的压缩空气、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技术的商业价值,长时储能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政策来看,新版两个细则,明确了新型储能的独立主体身份和基本运行管理框架,新增电力辅助服务新品种,激发了新型储能的灵活性价值需求,明确了辅助服务成本分摊与传导等核心机制,为新型储能等灵活性资源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基础。”刘为说。
作者:韩逸飞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