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指出,“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要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光伏作为资源储量大、建设场址灵活、经济性好的发电资源,将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能源、碳中和的浪潮下能源变革的主力军。
过去十年,在光伏产业的共同努力下,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光伏平价”时代提前到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指出,“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要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光伏作为资源储量大、建设场址灵活、经济性好的发电资源,将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能源、碳中和的浪潮下能源变革的主力军。
过去十年,在光伏产业的共同努力下,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光伏平价”时代提前到来,光伏发电的经济性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然而,光伏装机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发电的不稳定性、储能技术瓶颈、光伏发电消纳问题、和对原有能源格局的冲击仍是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方面,光伏应用端发电“看天吃饭”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站在风口之上的光伏行业有大量资本涌入,赛道跨界者陆续涌现,并在产业链各环节展开了新一轮布局。什么样的企业才最有竞争力、穿越周期,从而赢得未来?
与电力行业通力协作实现能源转型“软着陆”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光伏行业被视为能源转型的主力军,其自身也面临着“先立后破”的重大课题。
光伏行业自身如何实现“先立后破”“稳中求进”还要保障维护能源安全?业内企业负责人表示,为了保证整个能源系统的稳定、安全可靠,必须凭借新技术以及新机制,与电力行业通力协作实现能源转型“软着陆”。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高纪凡在2022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表示,中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中国5%的沙漠戈壁荒地铺上光伏组件就足以满足全国的能源电力需求。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每年新增电力需求量约4000亿千瓦时,如果新增60GW的风电、200GW的光伏发电和适量的水电、核电装机,是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的。应该推进以新能源为主要增量的政策机制和产业环境,尽最大努力加快新能源的发展,让新增的新能源可以大部分满足新增电力的需求,确保能源供应,这是“立”。之后,再逐步过渡到每年新能源增量超过当年全社会新增电力需求量,在确保电力能源供应的情况下逐步减少火电,这是“破”。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国家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风电光伏大基地建设号角吹响,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光伏企业陆续到西北、西南地区扩产布局。“以前制造业集中在人才密集、资金充足的东南沿海地区,未来可能要西迁,大部分生产基地会在西北、西南地区,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态势则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钱晶分析。
光伏发电要“看天吃饭”,有阳光照射才能发电,到了夜晚则无法提供电力。对此,高纪凡提醒,当前光伏发电应重视两个方向:一是如何在光伏发电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保持电网的平衡稳定,大力发展储能和加快推进火电灵活性调节是关键;二是如何消纳西部“沙戈荒”新增光伏装机的发电量,加快西电东送的特高压项目建设和促进产业向新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都非常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光伏发电要实现在未来担当“主力电源”,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最大瓶颈不是硅资源,而是储能。
光伏要大规模“立”起来,储能扮演着关键角色。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光春表示,要解决光伏发电的波动性问题,必须通过储能技术。“光伏行业所用的原材料硅在地球上十分丰富,不存在硅资源的瓶颈限制,应用端必须要把储能跟上,这既需要储能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光伏行业与电力行业打好配合。”
行业周期依旧,产业链风险仍存
光伏行业已市场化发展近二十年,在“双碳”提出的近年来增长速度与规模超出预期。在资本加持下,新老玩家扩产迅猛,光伏赛道跨界者陆续涌现。
然而业内公认的是,光伏行业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张光春指出,即使某些环节短期存在炒作和暴利现象,行业完全能够自我调节、自我平衡。
过去几年,因为能耗较高,各地均严控多晶硅生产项目的审批和上马,导致供给量增速跟不上下游需求量的增速,造成硅料价格大涨,上游企业纷纷开始了扩产节奏,新入局的“玩家”也开始布局新建产能。
高纪凡对此点评:“现在光伏行业里分为三类企业。一类是之前就在行业中的老玩家,一类是原本在光伏产业链或者辅材行业的新玩家,还有一类是此前和光伏完全没有关系、比新玩家更新的新兴玩家。”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咨询专家吕锦标列出一组数据,2021年多晶硅料产量不过50.5万吨,但2022年1-11月全国多晶硅料产量达到71.4万吨,全年预计超过81万吨。加上进口量,90万吨硅料可满足350GW组件用料。随着2023年产能翻番,保守预计全年产量超过146万吨,加上进口硅料,可满足600GW组件用料。
上游供给迅速扩张,但下游市场的应用落地速度并没有这么快。随着多晶硅料供给的充裕,产业链供不应求的局面将会逐步扭转,这对新老玩家都将是一道考验。
高纪凡指出,被资本市场过度裹挟,可能短期内会尝到甜头,但长期而言风险很大。光伏产业本质是要实现持续发展,因此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才是关键。“所有的新技术,老玩家们都有所积累和大量的投入。老玩家们从十几年的经验中学到了:扩产是要有节奏的。两三年供不应求,特别是上游的硅料环节,但一个周期结束了,进入一个新的周期,要面临新一轮的调整,能够穿越周期而不是赶热度的人才能真正走向未来。”
曹仁贤也表示,光伏行业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大概3年一个小周期,5—6年一个大周期。目前光伏行业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但行业存在一个问题,产业链发展并不平衡。
对此,曹仁贤对行业发出警示:“资本大量进入行业,但资本是逐利的。建议企业不要过度营销,过度营销反而会给经营带来伤害,可能市场自然增长是30%,结果产业链投资增长了100%、200%,这些资金可能有三分之一都要被贬掉了。”
“赢家通吃”的技术创新要看性价比
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时,必然要开启新一轮的调整,这时谁最有竞争力谁就能赢得未来。
面对新玩家入局,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钱晶表示“老玩家不必焦虑”。她解释,玩家多一些总比产业寂寞要好。因为一个产业在供不应求时少有创新涌现,生产什么市场都会吸纳,只有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才会激励企业创新。
此外,光伏制造具有一定门槛,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的批量产品,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在外部环境条件下经受几十年的考验,并不是只要有资本就能成功。此外,对光伏产业来说,不论哪种技术路线,核心竞争力还是要看性价比。
“即便新玩家生产出了合格、高质量、高效率的产品,业主也很难立即相信新产品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张光春说,“这也是老玩家的优势所在。”
不管是稳重清醒的老玩家,还是摩拳擦掌的新玩家,有没有“赢家通吃”的技术突破?
杨伯川称,光伏新能源的核心逻辑是探索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效方式,以实现更低的度电成本和碳排放量。在以上两条主线并行下,n型异质结技术目前是这两方面的最佳连接点。
异质结具有多方面发电优势,可通过高发电量稀释实现更低度电成本。最重要的是在降低光伏组件碳排放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在生产环节中,与碳足迹相关的50%主导因素在硅片厚度上,而异质结的超低温工艺、对称式结构可以实现更薄硅片厚度,大幅优化传统光伏产品碳足迹,在全球碳中和大趋势下,更符合未来低碳发展要求。
有新玩家进来,肯定会有一部分人出局,曹仁贤建议,“局中人”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与创新能力。“光伏行业先立后破的核心还是自身做好创新工作,做好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工作。”
作者:齐琛冏 来源:环球网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