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哪一个行业,像光伏一样发生着基本面与表观估值的严重背离。
2023年上半年的Wind数据显示,A股光伏公司的每股收益同比增速均值达到了惊人的104.61%,归母净利润平均增长103.87%。
与之相反的是光伏股价的一路下跌。今年以来的万得光伏指数下跌达20.63%,光伏龙头30更是累计回撤达到了27.14%。
截至9月7日,光伏行业的市净率中位数跌到了3.4倍,滚动PE只剩17倍,许多头部的PE甚至10倍不到。
估值下行通道中,任何好消息也无济于事,哪怕是巨头隆基下场力挺的BC电池路线,也在一日情绪上头后快速回调。
这是因为,产能的严重过剩已成为行业共识。
当下的主要矛盾,是2023年400GW的乐观预期,抵消不了至少800GW的产量堆砌。
有人认为竞争加剧是好事,毕竟新型电池的供给仍然不足。
2400亿砸向Topcon后,价格会被卷到和P型一样,到时新的需求又会起飞。
技术迭代承载了人们对价值跃升的憧憬。
由于和芯片同属半导体,光景好的月份人们把光伏视作科技赛道,期待它能跑出“每18个月算力密度翻一番”的摩尔定律,效率持续迭代,创造更大价值,龙头深挖护城河。
尤其是近年实现平价上网后,离开补贴自己也能跑起来,都给足了市场信心。
但这种预判忽视了一个关键要素——新老技术间的核心差异,无非是光电转化效率。
效能最大值上:P型24%,异质结28%,Topcon和隆基力挺的BC是29%。
哪怕还在是还在讲故事阶段的钙钛矿,最高也就31%。
毕竟光电转化率有着苛刻的约束上限。
单结电池33.7%,叠层电池不超过46%,三叠最高50%。
这还是理想光热条件下的画饼测算。
上限是对能量守恒律的尊重,除非有一天物理学不存在了。
隆基晶科们天天刷新光电转化率,象征意义也大于实质作用。
这条路的世界尽头,也就是比当下效率提升1倍而已。
如此差距,显然带不来iPhone取代诺基亚一样的效果。
更无法比肩2的N+1次方游戏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晶体管数量翻番,会形成指数级的势能差距。
台积电、英伟达之所以能遥遥领先,不仅因为尖端制程或架构的门槛极高,而是掌握者一旦点燃新科技树,会数倍优势于竞争对手。
何况摩尔定律本身也在接近1nm的极限,因为制程不断逼近硅原子直径时,人类没法对抗微观世界的量子隧穿效应,控制二进制的开关也会失灵。
相比之下,上限更低的光伏行业只能尽可能的去做加法。
将现有转化率能加成1%,就已经是了不得了的提升,同时还要睁着另一眼睛盯着快赶上你的同行,成本会不会比你还低。
上限变低时,就只能靠做大规模来降本,进而刺激新的需求。
很早之前,1985年成立于加州的SunPower创始人理查德·斯旺森就一语道出了光伏行业的规律:
光伏组件累计装机量每增加1倍,产品价格下降20%。
这与美国工程师西奥多·莱特于上世纪20年代关于“飞机产量每增加一倍,成本等比例下降”的发现,几乎异曲同工。
当斯旺森定律与强大的中国制造能力相遇,GW级的产能规划遍地开花,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的明显加速了。
几何级数增长的不是组件转化率,而是产能;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链恶性竞争的血雨腥风。
如果说长期的上限是转化,那么短期的上限就是消纳。
今年以来,已有多地部门就大干快上的分布式项目明确坦言:真的消纳不了了。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处长邢翼腾说的更直接:新增装机规模大幅增长,电力消纳及电网接入矛盾更加凸显,行业
大起大落的风险在加大
曾经的光伏是科技股,未来的光伏是公共事业股,而今日的光伏已是如假包换的周期股。
巨头们并非预见不了这场价格战,但面对非赢即输的激烈博弈,它们也没有更多选择,只能不惜赌上全部身价去卷一体化。
通威加码着电池,爱旭猛攻组件,隆基则在硅料上持续用力。
总量过剩的同时还有结构性的失重。
当行业发现晶科可以通过东南亚的产能布局绕过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去北美市场大赚特赚,挡不住的海外投产浪潮,进一步放大着决赛圈的资本开支。
碳中和的既得利益者们主动走出舒适区,与其说是用多元化发展摆脱中年危机,倒不如说是为了有朝一日刺刀见红时,一体化成本优势可以让自己活下去。
新入场的追随者们也意识到,龙头们的更大长板并非技术,而是人多、钱多、矿多,是规模效应。
远期来说,碳税、BIPV、ESG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着光伏装机需求的高增长,就连新世纪大航海的星际探索,也需要光伏板在太空中发光发热。
但中短期而言,三个和尚没水吃也确实在成为主要矛盾。
当产能扩张这条路演化为行业集体行为后,总会有人没得选择,甚至最终被淘汰出局。
光伏行业等不到摩尔定律了,未来一段时间,它们或许真的要在过剩的产能里去品尝囚徒困境的滋味。
作者: 来源:华尔街见闻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