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扩版图:龙头企业“远航”,发力美国市场

2023-11-22 08:57:00 太阳能发电网
中国光伏行业正在经历的这一轮出海,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描述为从“中国造、全球卖”到“全球造、全球卖”的转变。

今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走得更远。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几个月时间,五大组件龙头先后进军美国市场。其中,9月,天合光能宣布投资超2亿美元在美国建造年产能5吉瓦(GW)的太阳能光伏制造厂。

在组件企业看来,美国市场由于存在一定的贸易管制和关税壁垒,是供不应求的高利润市场,而最大的难关在于获得入场券。

“目前国内全行业的产能扩张已经进行到了一定阶段,光伏出海是大势所趋。”东方日升方面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旺盛的全球需求才是中国光伏企业发展蓝海,出海的目的也是为了拓展更大的市场。

龙头企业“闯”美国

不到一年时间,五大组件龙头已齐聚美国这一主要海外市场。

今年年初,晶澳科技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建2吉瓦的光伏组件厂,预计年底投入运营。3月,隆基绿能官宣将与美国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合作,在俄亥俄州建设年产能为5吉瓦的组件厂。同月,晶科能源亦对美国组件工厂进行扩产,将投入8137万美元在佛罗里达州投资新建年产1吉瓦太阳能组件生产线。

龙头企业在美国开疆拓土,阵营不断扩大。6月,阿特斯宣布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梅斯基特建立5吉瓦太阳能光伏组件厂。三个月后,天合光能在得克萨斯州的太阳能光伏制造厂计划也浮出水面。

“美国市场的规模排在世界前列,原先也是中国企业主要的海外市场,目前各类限制造成大家出货都很拥挤。”一家组件企业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有业内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目前各家企业在美国设厂更多是试探性质,所投产能基本为组件——这一环节初始投资与技术含量都相对较低,同时投建的产能规模也较小,多在2吉瓦至5吉瓦。在其他出海目的地,企业投建产能普遍从10吉瓦起步。

美国之外,中东、拉美等未来潜力可期的新兴市场,同样吸引着中国企业掘金。

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9月透露,正在与沙特就开设公司首家海外工厂进行深入谈判。10月,硅片制造商TCL中环宣布与沙特企业Vision Industries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双方将推动在沙特共同建设晶体晶片项目实施。

据第三方机构InfoLnik统计,今年1-9月中国光伏组件累计出口达157.7吉瓦,相较去年同期提升29.9%。欧洲、亚太、美洲及中东与非洲四大市场前三季度分别向中国累计进口组件85.3吉瓦、33.4吉瓦、22吉瓦、10.3吉瓦。

数据显示,中东与非洲市场进口量同比增长达58%,其中沙特为主要增量。InfoLink提出,沙特成为今年成长最快速的新兴市场之一,后续预计会推出更多大型项目以达到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的目标,长期需求看好。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光伏分会秘书长张森以“出海2.0时代”形容当下的出海热潮。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在多元化战略布局下,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已不再局限于上市融资和产品出口,而是采取多种方式,如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与外资企业参股、组成联合体、直接投资和并购等,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种多元化的战略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和政策环境,提高本土化生产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

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看来,全产业链出海东风已起。此前出海设厂的企业多数来自电池与组件环节,现在更上游的硅片、硅料企业也有出海规划,布局海外产能的产业链环节更多了。

出海经济账:利润丰厚,建厂成本高企

“就像近期行业热议的产能过剩问题,其实站在全球角度,产能是不存在过剩的,旺盛的全球需求才是中国光伏企业发展蓝海。”东方日升方面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随着国内产业链产能释放导致持续降价,前往利润更丰厚的市场,维持盈利水平的同时规避单一市场的风险,这对于一众出海的光伏企业来说是极为清晰的逻辑。

价格是中国光伏产业得以成为出海名片的核心优势之一。据欧盟委员会测算,中国光伏制造总成本相比欧洲低35%,比美国和印度分别低20%和10%。中国生产的光伏组件产品比美国和欧盟生产的节约成本超50%。

根据多家光伏组件企业的财报,美洲等市场毛利率优势明显。隆基绿能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在中国境内的毛利率为14.62%,亚太地区可达21.73%,美洲地区与中东非地区毛利率也比境内市场高出至少两个百分点。天合光能2022年年报亦显示,公司在中国市场毛利率为13.51%,美国市场毛利率为16.05%。

出海建厂,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成本优势是一大考验。张森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企业在出海建厂过程中,确实会面临一些成本上升的问题,例如在东南亚或墨西哥等地区建厂,可能会面临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方面的差异。

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2-2023年)》统计,国内组件生产线2022年新投产线设备投资额约6万元/兆瓦,2023年的单吉瓦产能投资成本约为5800万元。

而今年以来宣布赴美建厂的光伏组件企业单吉瓦产能投资成本均远高于这一水平。晶科能源拟建设的1吉瓦组件产线,按当前汇率计算投资额超过5.8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在美建厂,仅设备等初始投资可能就将是国内的十倍。

东方日升方面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目前行业出海还是以出口+本土化运营结合的方式为主,这样可以更好地兼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同步拓展。而本土化运营相应也会带来一些优势,例如客群开拓更容易、服务品质更高等,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调节经济账的作用。

“平衡经济账关键在于能否突破红海竞争,这也是出海建厂的目的之一。”晋能科技认为,纵观光伏产业发展历史,只有更低度电成本的技术、产品才具备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先拥有高科技创新能力,再去思考工厂建在哪里,不应本末倒置。

刘译阳表示,当下企业出海建厂成本相对来说仍较高,虽然短期内能够实现高溢价,但企业需提前规划中长期的市场形势变化。企业在中国境内进行融资成本较高,出海时如若用好海外成本更低的资本,那么在海外建设的产能即使运营费用更高,但初始投资的财务成本可以降低。

又见新形式贸易壁垒,荆棘与玫瑰并存


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下,中国光伏出海前路荆棘与玫瑰并生。

“海外市场仍是消纳我国光伏产品产能的主要渠道,但光伏行业在海外市场面临的挑战较以往更严峻。”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此前表示。

今年3月,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白皮书称,外贸形势愈加严峻复杂,除反倾销、反规避、提高基本关税等传统形式的贸易摩擦、壁垒、限制,“人权”“低碳认证”“能效标签”“可持续发展”等都在成为新形式的贸易壁垒,对企业的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以来,美国等国家对于中国光伏企业及产品的调查仍在继续。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行业普遍认为,中国光伏产品在产能与价格方面具备足够竞争力,短期内难以替代。企业通过调整供应链以及继续推进海外布局仍能维持对美国市场的正常出口。“这也是中国企业难得的窗口期,要趁现在抓紧出海。”有组件企业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一旦出海目的国家开始补齐产业链、提升产能,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形势将更为严峻。

张森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随着企业出海的动力和偏好目的地都发生变化,需要企业在出海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选择适合的出海策略。

“实现工业制造独立、产业链自主可控,这是每个国家正常的需求与愿望,但是愿望与现实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实现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刘译阳认为,国际分工是符合比较优势的趋势,短期内可能会受到各类因素干扰,但从更长的周期来看依然是大势所趋。

东方日升方面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解决贸易壁垒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协会组织和光伏企业三方协作,不是某一方可以单独解决的,但全球碳中和是一个核心大目标,相信可以在这个目标下取得更好的发展平衡。




作者:朱玥怡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