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像磁铁般吸引着外籍人才的繁华国际大都市,又是否能够成为光伏中心呢?种种迹象表明,这一设想十之八九将成为现实。
2011年5月7日,天华阳光控股有限公司将总部由北京转移至上海,其新闻发言人公布了两点主要理由:首先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海内外的资金资源;其次是“为了借助靠近光伏产业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区域这一优势。”本文将探究上海为光伏企业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并阐明究竟这些优势是源于海外市场还是归功于泱泱中国的自身发展。上海在许多方面都是中国光伏工业现状的缩影,随着国内市场逐渐成为太阳能的主流市场,且中国光伏企业对出口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上海将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以确保其作为中国光伏产业中心的地位。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片与组件生产国,而本国市场却极少消耗这些产品,因此就事实而言,至少在光伏产品供应方面,上海可谓是全球光伏工业的中心。尽管上海本身几乎没有光伏设备生产线,但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域,它是长三角内许多生产制造商与海外市场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它也是国外光伏生产设备、元件与原料的进口港与物流枢纽,这些物资设备将经由上海运往长三角区域的光伏产品生产基地。
上海发展迅速,如今已能为外籍华侨提供所需的许多便利设施,使他们生活舒适,这也是吸引海内外企业家的优势。
当然,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光伏设备生产与贸易中心,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中国的出口带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及其成功,均以该城市提供的有利条件为基础。且不说上海位于长三角的内陆生产区及其作为贸易与物流枢纽的地理优势,上海还提供了大量的熟练工,提供了半导体和光伏工业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强大基地,提供了国际化的指向标,提供了日趋成熟的金融行业,并为海外投资商与光伏领域专家提供了有利环境。
相关数据表明了上海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地位。该市人口总数为1940万(2009年统计),人均GDP与税后所得为全国最高。2009年,上海的人均GDP达到78989元人民币,人均税后所得达到28838元人民币。该年进出口贸易非常平衡,出口额为1360亿美元,进口额则为1373亿美元。同年,上海地区的外商投资总额高达105亿美元,居其它三个中国省份之后,名列第四。
惊人转变
与北京、重庆等直辖市相同,上海也拥有与省份同级的行政地位,由在北京的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前市长及市委书记江泽民先生晋升成为国家级党组领导成员之后,上海进入了飞跃式发展阶段。借助中央政府的支持,上海经历了惊人的转变,从九十年代初大村庄般的城市一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拥有大规模的地铁与高架体系、崭新的机场与火车站以及鳞次栉比的绚丽摩天大楼。(笔者于1990年初次到访上海,亲身经历过这次历史性的飞跃。)
在上海由“沉睡”的大城镇转变为世界一流大都市的过程中,其内陆地区的光伏产业也受其荫庇,借助上海的优势,承接贸易、金融、营销及其它领域相关的特殊任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光伏工业竟起源自中国另一端的西部偏远地区,比如西藏。2002年,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发展计划合作,启动“送电下乡”工程,向偏远的乡村与城镇供应离网太阳能。而像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先生这样的民营企业家们,注意到这是一大机遇,因此该项目成了施先生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等首批光伏工业冒险家们的第一个市场。
所以,反倒是上海多年之后成为了中国光伏工业的中心时,这着实让人吃了一惊。上海与西藏首府拉萨之间距离3250公里,飞机行程达四个多小时。如今两市由令人惊叹的新铁路相连,但旅程仍旧耗时52个小时。因为中国西部无法提供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所需的技术支持和物流,所以十年前项目启动时,中国的光伏企业并未在离网太阳能系统安装点的附近设立办事处。
反之,上海及其周围的长三角地区则可提供理想的经济环境。而且当地政府热衷于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所以光伏制造商能很容易地汲取海外资金投入,并聘用到有电子工业背景的熟练工。毕竟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半导体工业中心,光伏工业领域自然可以对这一优势加以利用。此外,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些上海的国有企业就已经开始生产应用于航天领域的光伏设备,因而已相当熟悉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流程。六十年代,上海航天局就已具备应用于卫星的光伏技术,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的光伏电池与组件生产商,从1999年起逐渐发展壮大直至2005年为止成为中光伏设备生产的领军企业。它已逐渐在中国西部离网太阳能设备制造工厂的供应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上海虹桥火车站等建造了许多高规格的并网太阳能供电系统。如今,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最主要的系统集成厂商之一。
另外,在对这一新兴工业的专有技术供给方面,上海的大学与研究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已为许多上海地区的光伏设备制造商提供了专业人才与技术。比较著名的有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上海交大与国有企业上海电气于2003年共同创建的合资企业)、Solarfun(现在的韩华新能源)、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背板制造商Jollywood。上述所有公司均在上海或邻近的长三角地区有相关项目,与上海交大等研究院的密切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财富之路
上海成为光伏工业中心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于,它为光伏产业提供了通往资本之路。天华阳光将该因素列为其总部由北京转移到上海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点也是光伏行业内竞争者实力的关键部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地方。光伏设备生产是非常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因而中国的光伏工业极其依赖于资本来源。上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吸引着这一领域内的海内外企业家。上文提到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利用纽约证券交易所筹集资金的公司。2005年的这一历史成功给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使其成为中国及世界领先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商。毋庸置疑,此间,上海在为其提供金融领域的专业性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上海已确然是中国大陆的金融中心,而且也是中国太阳能公司与海内外金融专家接触的最佳场所,以商讨筹集资金与扩大业务的最佳方式。
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领军于前,但新进企业还在寻求资本以助自身扩张,故而历史仍将继续。例如英伟力,一家具备微逆变器领域专业技术的新兴公司。这一领域在光伏供应链中极具潜力,而英伟力则立志成为中国领先的微逆变器制造商。一如20个组件中有19个销往海外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英伟力的主要市场也在海外。据英伟力副总裁刘勇先生所言,其公司2012年总产出的90%将销往海外市场。为成为微逆变器领域的世界级供应商并进一步发展自身技术,英伟力正在寻求高达2000万美元的增长资本。在上海,英伟力可以利用一系列风险资本(VC)私募股本(PE)投资公司,其中大部分有国外资助商背景,这些VC和PE投资公司也可能是开启其它市场的战略伙伴,或者将英伟力这样的公司引领至国内或国外证券交易市场。
从英伟力的事迹中也可看出上海的另一优势。该城市或许是最适合外籍人士及刘勇先生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居住的地方,这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刘先生说,为说服自己的夫人从美国迁移到中国,可颇费了一番功夫。在过去二十年中,上海发展迅速,如今已能为外籍华侨提供所需的许多便利设施,使他们生活舒适。中国领先光伏制造商的管理团队成员基本都是外籍华侨和所谓的“海归”,指的是出国留学或工作后回国的中国人,回国的原因通常是一份吸引得他们无法拒绝的聘书。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施董事长的情况便是如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原本没有想过要离开澳大利亚,但无锡市政府给予的慷慨邀请与丰厚条件改变了施先生的想法,这座城市靠近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地政府给他提供了在无锡开设太阳能公司的机会,基础启动资金600万美元。
上海的生活品质也吸引着外国公司进驻。1994年,真空专家Edwards就已开辟了上海市场,在此地拥有相关业务,十年后,该公司又在浦东(上海东部)的外高桥保税区(“自由贸易区”)建立了生产基地。浦东,特别是其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政府制定的新式外资试验区。Edwards和其它外国公司被允许在该区域建立所谓的“外商独资企业”(WFOEs),现已成为外商在中国建立业务的首选方式。由于更加临近其中国客户,Edwards可提供的交货时间比其没有中国生产基地的竞争对手短30%左右。
Edwards的例子很有趣,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从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到更平衡经济模式的转变,在后一模式中,中国本土消费的作用愈加重要。Edwards在自由贸易区设厂的初期,注重的是出口,因为它在该区可以自由进口和出口货物,免于常规的海关监管手续。只要客户大部分来自海外市场,这一条件就非常有利。但随着中国客户的增多,而长三角地区的光伏制造商又迫切希望将Edwards的技术集成到他们的生产线中,自由贸易区已不再是作为基地的最佳位置,因为为本土市场定制的设备仍然需要经过中国海关。这样的结果就是,Edwards必须将生产基地再搬迁至离客户基地更近的地方,即长三角地区与中国内陆。
显然,英伟力今后在海内外的销售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上文提到,2012年英伟力的总收入将有90%来自海外市场,但该公司却已然预计到,2013年其微逆变器产品将有25%在中国投入使用。当然,将有相当一部分产品与长三角组件制造商出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绑定,销往海外市场,但是国内销售的上涨幅度如此显著,根本无法掩盖本土市场需求的强势转变。确实,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光伏需求将至少达到50千兆瓦,远远超出今年年初的预期。
面向未来
对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制造商而言,这将是光伏贸易发展的巨大转变。他们在出口导向型模式中已做得非常成功,一如中国南部的香港及周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同仁们,该地区是全世界电子、玩具及其它产品的生产贸易中心。同时,这两个区域与相关领军城市的成功,也导致了生产成本与员工薪水的提高。此现象在过去一年中已展露得十分明显,特别是在香港附近的广东省,工人们的不安定因素已迫使制造商提高了工资。
FirstSolar最近决定,将在越南的西贡建立一家薄膜生产厂,其他光伏制造商也采取了转移到东南亚的类似举措,这些现象表明了,中国的薪金压力正在迫使一些光伏制造商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及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其它亚洲国家。为延续迄今为止的成功与繁荣,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将提升价值链,以提供除低成本电池片、组件与逆变器之外更多的产品。可以看到,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等光伏领军企业与英伟力等新兴企业已经在进行这一转变,他们从国内外引进专有技术以制造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同时,上海也在采取措施,以展现自己作为今后中国本土光伏市场中心的作用。比如前年的世博会上,构件型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使用就是一大亮点。考虑到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大陆的新建筑总量十分庞大,这里很有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BIPV消费市场。世博园内的三个永久性建筑均使用BIPV以满足其供电需求,并将剩余的电能供给输电网。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联合输出功率达到3.12兆瓦的中国馆和世博主题馆。
但是中国最大的BIPV设施并不在世博园区内,而是在城市另一端的虹桥区。虹桥火车站的特点是集成了20000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屋顶BIPV系统,覆盖面积达61000平方米。其年电产量为630万千瓦时,足以向上海12000户人家提供电力。该火车站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又于2011年夏天作为世界上最长高速铁路连接的终点,重新回到了媒体的视野中。全新的京沪高铁路段,将北京上海这两个大陆领军城市之间的行程时间缩短了一半,只需不足五小时。
虹桥火车站:中国最大的构件型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项目,发电量为6.68兆瓦,其中3.25兆瓦由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上海市政府将继续推行BIPV设施,并已拨出5000万元人民币的年度预算,以支持此类项目。为评估市内的BIPV项目,市政府正与交大太阳能研究所等相关学院的专家进行磋商。与其长江流域的邻居江苏省和浙江省不同,上海尚未采用省级上网电价(FIT)。但前两省均在光伏制造方面有很强的实力,这无疑在实行省级上网电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蒸蒸日上
虽然上海尚未成为领先的BIPV应用中心,但它却已经是光伏产业的展览与会议中心。迄今为止,这些项目仍然以出口为导向,可随着中国本土光伏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与国际定位之间将更加趋于平衡。显然,目前上海光伏行业最大的行业盛会是SNEC第六届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览会暨论坛,它已于2012年5月16日至18日举行。在去年2月份的第五届展会上,参展商遍布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全十三个展厅,主办方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SNEIA)立志于将SNEC发展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同类展会中首屈一指的光伏展会。而2012年上海将迎来一个繁忙的春季,因为在SNEC展会之前还举行了Semicon/SolarconChina(2012/3/21-3/22)和AsiaSolar(2012/3/21-3/23)两个展会。这三个盛会都将在上海浦东举行,2012年SEMI中国的Solarcon展会与AsiaSolar展会相重叠,正显示了中国的光伏展会主办方是如何在市场蒸蒸日上的情况下巧取一席之地的。
由于在中国及其它市场上,太阳能日益成为重要的电力来源,竞争将愈演愈烈。借助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与BIPV供电的上海虹桥火车站等场所精良的基础设施,上海似乎已经为保有中国光伏市场的中心地位而整装待发。其想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雄心壮志,将为上海、长三角及中国其它地区的创新型太阳能公司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著名太阳能品牌的外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一如奢侈品市场上的众多国外品牌争相在中国上市。尽管太阳能品牌没有今夏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Prada那样性感,但在这样一个渴求电力与更清洁环境的国度,它们必将引得万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