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黑土之上,风起大海之滨。作为风能、光能富集的地区,东北能源产业“追风逐日”,围绕资源优势加速布局清洁能源,推进高质量发展。
千里沃野,“风”“光”正好。以重点项目牵引形成新能源发电产业集群、发挥科教优势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有中生新”、努力跃上发展新赛道布局未来……着眼于国家能源安全,东北重任在肩、奋力担当。
“追风逐日”,保障能源安全
吉林白城,风机林立,光伏设备成矩阵排列;黑龙江大庆,“风光气储氢”一体化推进,新能源发电量不断提升;辽宁大连,数百座风机耸立于蓝天碧海间……东北的清洁能源优势,正在源源不断转化为电能,输向全国。
吉林省风光资源丰富,根据测算,其技术开发总量约为1.15亿千瓦。吉林西部地势平坦,河湖湿地众多,是松辽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区。
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的风电场里,110米高的风机叶片持续转动。几十公里外的白城市通榆县,正在打造风电全产业链“一站式采购”城市,大到风机叶片、机舱罩、塔筒,小到螺丝锚栓,都可以找到。风电产业带动这个小县城的工业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稳步推进,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吉林省装机总量的57%。今年1至11月,吉林新能源累计完成发电量同比增长超过36%。“长春市作为供电量占全省40.5%的省会城市,成为新能源消纳的主体。”国网长春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焦明曦说。
清洁能源让石油城大庆焕发新生。“像抓油气产量一样抓新能源”——大庆油田成立新能源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以来新能源项目累计发电35695.43万千瓦时。截至10月底,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2286万千瓦,占全省装机总量的50.2%。
从空中向南俯瞰,距离辽宁大连庄河市海岸线20多公里的海域上,300多座“大风车”耸立在蓝天碧海间。“已有4个海上风电项目并网运行,年发电量可达27.3亿度。”庄河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吴静说。
“今年1至11月,辽宁新并网新能源装机容量557.71万千瓦,已超省内历年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最大值。”国网辽宁电力调控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副处长杨晓明说。辽宁计划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55%、发电量占比达48%以上。
科创引领,产业向上跃升
新能源发电牵着产业的两端:一端是“绿电”输出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一端是“绿电”生产带领东北优势装备制造业“有中生新”。
吉林科教资源丰富,域内坐落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雄厚实力,推进产研融合,吉林努力突破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不久前,吉电能谷(白城)储能投资有限公司年产500万kVAh铅碳电池项目生产的首批产品在白城下线。生产线附近,就是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白城电化学储能技术研发基地,一边研发、一边试制、一边生产,产学研充分融合。“我们正在研发新一代储能电池,期待推动技术再上台阶。”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林海波说。
科技助力产业布局。在辽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正在释放。位于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华驰动能,正在加紧制造储电量大的全磁悬浮储能飞轮产品。“这项新型的新能源储能技术,体积大、储电量高,可应用场景广泛。”公司市场总监冯闯说。
一批批风机装备制造产业落户东北。在中国一重龙申(齐齐哈尔)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叶片制造园区,工人们正在生产风电叶片。“从2021年4月启动建设园区,到2022年5月第一支76米叶片下线,到正在生产中的98米叶片模具,旺盛需求推着我们加紧研发、突破瓶颈、全速前进。”公司总经理徐戈说。
抢占赛道,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老工业基地东北,制造业优势突出,站在全面振兴新起点,各地抢抓机遇,一个个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黑土地上孕育成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近年来的风力发电产业发展迅速。风电装备制造项目不仅成为这座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增长点,还进一步提升周边地区的装备制造、整机配套能力,形成具有区位优势的现代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吉林。从开工到投产只有100余天,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在2022年7月实现首台风电整机出厂。从动工到建成不到100天,松原市正泰新能的光伏设备组件下线,运往安装现场。在大项目带动下,一批配套企业纷至沓来,产业集聚优势显现。
风力、光伏等资源可为制造绿氢提供丰富的电力来源。利用“风”“光”资源,实现就地转化,东北多地大力发展“绿电”园区,向技术高地冲锋。
9月26日,总投资296亿元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在吉林松原市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年产6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6万吨绿色甲醇;12月,“氢绿龙江”齐齐哈尔百万吨级氢基绿色能源基地暨万吨级绿色航煤示范项目启动;在大连,氢气制备、储运、燃料电池及氢能应用领域就集聚超过50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前不久,吉林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将围绕新能源和氢能产业链,建成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中试和转化于一体的创新研发基地。”吉林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副所长刘俊说,发挥工业优势,锚定“双碳”目标,布局新兴领域,东北大有可为。
作者:段续 李双溪 白涌泉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