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多家自媒体公布了2023年风电中标量情况,可数据量差距明显,有96GW、107GW、114GW、118GW不等。其实自媒体在近几年公布的中标量,一直在快速增长,基本上比一两年后的装机量高出60%~70%。今天不讨论这些数据到底靠不靠谱,大家心知肚明,我们之前已经撰文聊过(全是苟且与自嗨,中标量统计数据靠谱吗?)。下面来说说,没有转化成装机的中标量,都跑哪里去了。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中标量并不应当等于订单量,因为中标量只是统计了开发企业招标后中标结果,就像我们买房子,看了好几套,然后找一位卖主说你的房子我看上了,这叫中标量。然后我与业主签了合同,约定了订金,这叫订单量。在国外,中标意味着产生了法律效力,等同于订单量。但在国内,中标不产生法律效力,只有订单产生一定法律效力。
搞清了上面的问题,那么解释那些没被装机的中标量去哪就简单了。无外乎以下几点:
手续不全。一个项目开发的过程,是项目竞配-获取指标-核准-宏观选址-设计-施工许可-装机-并网。基本上一个项目从获取指标被核准,就开始考虑进行主机招标了。所以招标时,项目还没做好宏观选址,很多军事、环保、压矿、土地、林地等手续都没跑明白,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标就白招了。
没设计好。现在一个项目测风时间比较短,在主机招标时,有的项目甚至还没把测风数据搞全,也就没能做好项目设计,导致机位点有不确定性。多了倒还好,选风好的地方装。可机位点少了就很麻烦,只能换更大的机型,需要等合适的产品,这就拖延了时间,甚至导致需要重新招标。
批量压价。为了把招标价格压到最低,现在大型开发企业都在搞集采。集采就是把一大堆有的没的项目搅合在一起招标,通过批量大单来压低主机价格。但这些项目参差不齐,很多都是拿来凑数的白月光。真到整机商得意洋洋地供货时发现,按照1GW算的成本投出了低价,开发商却可能只要一半主机。
价格高了。开发商兴致勃勃地招标后,因为手续办不下来一直没能推进项目,结果看到主机价格一天比一天低,心里不是滋味。就像你买个手机,下了订单还没发货,却看到其他平台便宜很多,傻子才不直接退货重买。所以,当这个项目终于能够得以实施了,开发商决定重新招标。一个项目就这样在中标量统计中,出现了两次。
没搞到钱。主机招完标,开发商拿着一系列的手续去跑贷款。可银行那里要么是不认你这个小公司,给出一个超高的利率;要么就是慢慢腾腾不批款,搞得你心里直痒痒。最后开发企业眼看着项目拖了一年又一年,似乎就要被废止,不得不转手给大公司,最后这一个项目又在中标量统计里出现了两次。
并网磨叽。很多大项目都曾为了抢地盘快速实现核准,与电网公司并没有达成一致,结果完成招标后,项目根本并不上网,或者需要等着建设特高压线路。例如之前乌兰察布就因为等网推后一两年才开建。这导致三种可能,一是中标量转化为装机量严重滞后;二是等待时发现推出了更大更便宜的机型重新招标;三是等不到网直接不干了。
所以,我们总能发现各种项目在变更机型,也总能看到大量项目被废止清除。例如,最近山东和贵州宣布将总计1130万千瓦风光项目做了调整或清理;河北和辽宁也在去年调整或废止了近1000万千瓦项目。这才是四个省份的量。
所以来来回回,那些震撼心灵的巨额订单量,到底有多少能转化为装机量呢?有一多半就可以烧高香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你还相信所谓中标量企业排名吗?有家多年中标量第一的企业,不知何故装机量总在第二徘徊。
作者: 来源:风电世界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