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再创新高。“1月至6月,我国光伏产业链各主要制造环节出口量均保持明显增长。具体来看,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分别增长34.5%、32.1%和19.7%。”日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公布了半年度最新光伏产品出口数据,“值得一提的是,1月至5月,硅片、电池片、组件月出口量同比均实现增长。6月,电池片和组件环节也保持了增长。”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将保持高增长态势,对光伏产品需求将持续走高。而海外本土产能无法满足市场所需,我国光伏企业迎来出海新机遇。
海外市场更加多元化
王勃华指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继续保持量增态势的背后,是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走高。世界主要经济体光伏发电装机均实现较快增长。第一季度,美国、印度、巴西、德国、意大利、法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分别为11.8吉瓦、10吉瓦、4吉瓦、3.7吉瓦、1.72吉瓦和1.01吉瓦,同比增长79%、400%、20%、19%、64%和59%。
“分布地区方面,亚洲超过欧洲成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而欧洲仍然是我国组件出口的最大市场,占我国组件总出口量的87%。”王勃华表示,这意味着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愈发呈现出去集中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亚洲市场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欧洲占我国组件出口市场的份额从2023年同期的57.4%下降至42.5%。巴基斯坦成为我国上半年第二大组件出口市场,沙特阿拉伯市场增长也十分明显。”王勃华给出以上数据。对此,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认为,这同样反映出我国光伏制造业竞争力强。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我们在美国、越南、马来西亚都设有工厂。海外市场是我们重要的营收来源组成,占比可达到60%至70%。海外市场对我们的产品有需求,这是我们出海的重要因素。”
多家行业咨询机构分析,中国在光伏领域显现出了强大的制造能力。中国为全球光伏市场提供了大部分光伏产品。伍德麦肯兹举例称,比如在美国市场,中国光伏企业是美国进口组件的最大供应商。
海外需求将持续显现
王勃华预计,在海外市场需求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光伏企业面临出海新机遇。2024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90吉瓦至430吉瓦之间,维持高位。中国、美国、印度以及欧洲各国是重要市场,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也将维持迅猛发展。
国际能源署统计显示,近年来,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对清洁能源投资逐渐加大。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是化石燃料投资的两倍,全球对光伏技术的投资超过了2023年其他能源技术投资的总和。同时,全球光伏发电渗透率不断增长,未来提升空间依旧巨大。2023年,全球光伏发电渗透率较2022年增长了1.35%,欧洲主要经济体光伏发电渗透率均超过10%,发展潜力十足。
在外媒看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迈进,世界各国对光伏产品的需求持续显现。而有些国家的本土产能无法满足发展所需,就可能更欢迎中国的光伏产能。第三方分析机构集邦咨询新能源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北美硅片产能仍较为短缺。美国硅片、电池片等中上游环节较为薄弱。
印度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印度政府提出了“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50%”的目标,而光伏被视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受光伏设备供应无法满足需求增速、光伏产业供应链不健全、组件价格高企等影响,2023年,印度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仅为7.5吉瓦,同比下降44.1%。
路透社指出,中国光伏企业布局海外市场,将为全球光伏市场提供价格实惠的产品,进而推动当地光伏制造业的发展。据测算,到2025年,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本土的组件产能将达到20吉瓦,满足约一半的美国市场需求。
应大胆进行差异化布局
在我国光伏企业看来,出海不仅是由于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庞大,更是从自身发展作出的决策。陆川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我国光伏企业出海的必要性。“考虑到欧盟对相关产品碳关税、碳足迹的要求。产能布局位置、产品运输半径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碳关税的征收。”
在上述背景下,今年以来,多家国内光伏企业宣布在北美、中东等地建厂。随着我国光伏企业海外布局范围逐渐扩大,业内预计我国光伏产业出海将进入新阶段。
王勃华指出,此前,我国光伏企业海外布局多位于东南亚,随着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发生变化,我国光伏企业要考虑调整全球产业布局。
为此,王勃华建议可进行分散布局,除传统海外布局地点外,可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同时考虑产业链合作出海,以及多样化投资,包括海外资本合资、技术授权和品牌授权等,实现有策略的出海。
陆川提出了同样的看法:“海外产能要更大胆地去布局。在关税增加的背景下,考虑到当前在东南亚产能比较集中,中国光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可以做一些差异化的布局,去考虑更市场化、更中立的一些国别,选择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同时这样的布局也可以兼顾到欧洲需求。”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总裁庄岩称,面对全球化市场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企业不仅要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相关法律法规、国际市场变化等,同时要提升自身的研发、创新和服务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共同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董梓童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