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数据,本周多晶硅价格持平,N型棒状硅成交均价为4.17万元/吨,P型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为3.45万元/吨,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为3.73万元/吨。本周,多晶硅成交有限,低价区间有更为松动的趋势,高价区间暂时维持稳定。
根据硅业分会的观察,目前大部分硅料企业签单难度加剧。一方面为下游开工率再度下调导致的采购量减少,另一方面则为极个别新进企业小单以低价优势成交。同时,由于下游利润空间的极限挤压,对硅料的采购偏好有从致密料转为混包料或其他更具经济性产品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多晶硅价格出现潜在松动,但整体均价持稳。硅业分会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刚刚进入枯水期,四川、云南、青海等地的部分多晶硅生产成本受电价调整随之上涨,对价格稳定形成一定支撑。二是多晶硅期货上市临近,部分期现商积极备货。尽管采购量普遍较少,但对市场高价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硅料库存仍处35万吨左右的高位水平,硅业分会认为,在下游需求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多晶硅价格承压较为严重,市场价格存在下降风险。行业咨询机构InfoLink也关注到,硅料现货库存规模有持续上升态势,即使绝大多数企业已经下调稼动和减少产出量,但是滞库规模有增无减。
供应方面,据硅业分会统计,今年10月我国多晶硅产量约为13.36万吨,环比下降3.15%。本月四川地区部分产能已经开始降负荷运转,推测11月份多晶硅产量将有5%左右的跌幅。InfoLink指出,枯水期来临、对应四川与云南产区的硅料生产基地的排产实际情况成为年末甚至中国春节假期之前的重要影响因素。
硅片价格在本周止跌企稳,硅业分会数据显示,N型G10L单晶硅片成交均价维持在1.01元/片;N型G12R单晶硅片成交均价维持在1.21元/片;N型G12单晶硅片成交均价维持在1.5元/片。该机构认为,本周硅片价格企稳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关系改变过程中的博弈平衡。
具体来看,硅片企业大幅减产,由此前的供过于求转向供小于求,下游以一体化企业为主开始大规模集采,大幅消耗硅片企业前期积压库存。硅业分会预计11月国内硅片产量在41—42GW之间,较10月减少1—2GW,相较于电池消费而言,本月硅片供应量小于需求量近10GW。
InfoLink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在电池厂家积极出货下,连带引起硅片采购冲量,硅片厂家在手库存持续缓慢出清,同时主流规格183N市场价格也来到每片1元的大宗成交水位。不过,该机构也提醒说,在每公斤40元的多晶硅料价格下,以硅片厂家每片1元的售价,生产毛利率已经直逼-40%,厂家在营运上面临严重危机。
InfoLink还提到,近期,硅片尺寸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的供需变化,特别是,本周买卖双方陆续反馈,随着硅片厂家将生产规格逐步转往210RN生产,183N规格产品出现供应紧俏之势,反映在价格走势183N硅片成交水位正在逐步从每片1元朝每片1.03元移动。后续不排除价格成交水位回到每片1.05元范围;至于G12RN,在供应提升之时,价格正处于松动下跌阶段,本周210RN低价来到每片1.18元价格,更低价格也开始有厂家在挑战博弈中。
记者注意到,由于电池片存在P型、N型差异,且规格多样,价格也较为多元,但主要集中在0.27元/W左右。InfoLink指出,各尺寸的N型电池片在短期内出现供需关系的差异,其中,随着G12R电池片在11月的产量增加,但近期需求却未见起量,后续该尺寸的价格走势将较为悲观;M10电池片则因为供应相对紧俏,厂家正积极上调报价,头部企业的最新报价也从先前的0.27元/W逐步往0.275元/W靠拢,但与上周逻辑相同,电池环节仍较缺乏议价能力,能否顺利成交仍须观察组件端的接受程度。
硅业分会认为,一体化企业开始大规模采购电池,拉动电池需求使得专业化电池企业普遍提升开工率,一方面,当前电池价格位于产业链中的相对低位;另一方面,各家在为全年组件出货排名做最后冲刺。因此,硅片价格运行趋势持稳向上,后续电池片的涨幅有望向上传导。
组件环节,本周价格持续僵持,虽然部分组件厂家已调整报价上扬,但实际落地仍需时间发酵,当前TOPCon组件价格僵持在0.65—0.74元/W区间,前期遗留订单仍有部分0.7元/W以上的价位执行。据悉,厂家正积极协调调价机制的调整周期拉长、调整交付条款以免无法执行的情况发生。
InfoLink认为,组件价格后续仍需要静待协会协调价格、以及厂家之间的自律行为是否能成功发酵。考虑终端接受度,短期组件价格大概率以平稳为主,大幅上调价格的可能性较低。
至于组件需求,由于行情偏淡形势延续整个四季度,订单状况相对以往来得更加不明确,当前需求仍主要以国内地面项目带动为主,海外市场仍受制库存积累、经济疲弱、政策变动等外在因素影响。InfoLink认为,随着11月中下旬国内拉动结束后,整体市场恐将会在迎来悲观情绪,库存持续积累之下,乃至明年1月春节备货有机会不如过往热络,同时,建议厂家仍须谨慎控制排产以防库存积压风险。
作者:刘灿邦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