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资源环境约束,安徽省部分传统优势产业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迫切需要培育爆发力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带动作用大的新兴产业。 2010年初,安徽省提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公共安全产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加速崛起提供强大支撑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安徽崛起速度之快,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叶蕊芯告诉记者,合肥京东方2009年4月从一块荒地上破土动工,到正式量产,仅用了18个月时间,创造了业内6代线建设的最快速度。截至今年6月底,合肥京东方6代线已拥有120余家国内外知名客户,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2008年以前,合肥工业大学、中科大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虽然在光伏领域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但由于转化力度不够,直接导致我省光伏技术研发实力强、产业实力却处于国内中下游水平的尴尬局面。 2008年以后,我省以合芜蚌为代表的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一批光伏新能源领军企业如赛维LDK、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美国3M等纷纷落户合肥;合肥本土企业阳光电源公司已成为世界领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控制器和逆变器制造企业,1兆瓦光伏电站已实现并网发电。 2011年,以赛维太阳能、海润为代表的合肥新能源产业成倍增长,全年完成产值127.8亿元,实现增加值31.5亿元,同比增长3.9倍。
短短几年,安徽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成长为百亿乃至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靓丽风景。2011年,全省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560家,产值4132.1亿元,同比增长62.1%,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迈过千亿元大关。
今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增长减缓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而上,实现总产值23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5%,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快16.1%,为保增长、促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