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在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今年2月底才点火的一条光伏玻璃生产线上,拉出了世界最薄的光伏玻璃——1.5毫米。这样的速度与结果不仅令玻璃行业人士感到鼓舞,更在整个光伏行业引起震动。
走进21世纪,资源危机、环境危机、气候危机并至,警醒我们必须改变发展和生活方式,低碳、绿色、可持续,成为全人类发展的共同诉求。
虽然火电和水电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电源,但不可否认的是,风、光、核电仍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国家新能源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晶硅组件产能和产量都占到全球70%以上,在世界范围内仍然保持领先地位。
在光伏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建材行业的优秀企业也在不断贡献智慧与力量。
可以说,光伏产品本质上是玻璃产品的延伸。放眼世界,光伏玻璃最先进的制造技术掌握在谁手里?答案是“中国”。
“我们掌握了全球最先进的太阳能光伏玻璃制造技术。”中国建材集团所属凯盛科技集团总经理彭寿所言非虚。
4月6日,在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今年2月底才点火的一条光伏玻璃生产线上,拉出了世界最薄的光伏玻璃——1.5毫米。这样的速度与结果不仅令玻璃行业人士感到鼓舞,更在整个光伏行业引起震动。
混改结出的硕果
在2004年底成立无锡鑫运来微晶科技有限公司的时候,杨伯民一定没有想到它后来竟能产出世界最薄的光伏玻璃。那时的他认定微晶玻璃大有前景,于是专注于电磁炉微晶玻璃面板的制造和销售。
那是一个更细分的市场,事实上,鑫运来刚开始也是盈利的,也曾是宜兴市高塍镇的知名企业,它所在的路段被命名为“鑫运来路”,鑫运来公司排在1号。
然而,到了2010年左右,鑫运来公司因市场、资金的原因,面临经营困境。为鑫运来寻找出路的杨伯民找到了同处宜兴当地的知名企业家——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2011年,在蒋锡培的注资下,远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2亿元,涉足光伏玻璃领域。杨伯民成为该公司董事长。
只是好景不长,因民营企业存在固有的一些局限性,远东光电急需资金和技术的注入。辗转之下,杨伯民又找到中国建材集团。
新能源是中国建材集团提出的“三新”战略之一。在做好水泥和玻璃两大建材主业的同时,在2009年到2010年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建材集团在广东佛山、江苏太仓、江苏镇江、四川成都、安徽蚌埠、安徽合肥等地相继建立了多个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在国际光伏、风能等发电工程领域,也成长为全球顶级项目方案解决的设计咨询公司。
如今,它的新能源战队又多了一名新成员。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两次宜兴之行,最终使得鑫运来路1号华丽变身。
2015年8月,宋志平考察远东光电的发展情况后,中国建材集团启动了远东光电太阳能光伏玻璃一期项目的建设。
半年后,中国建材·远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280吨光伏玻璃窑炉点火。
2016年6月,宋志平再次来到宜兴,凯盛科技集团与宜兴环科园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宜兴产业扶持资金的撬动下,远东光电与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保利协鑫集团正式启动战略重组,10月份成立了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137亿元,形成了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公司占股51%、远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占股29.01%、宜兴环保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占股12.75%、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占股7.24%的股权结构。
战略重组之后,二期项目启动。
13年里,鑫运来路1号,鑫运来变成了远东光电,如今又更名为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
在宋志平的规划里,重组远东光电是中国建材集团与宜兴市的“小合作”,更重要的是推动双方“一院一园一中心”的大合作。
“一院”即创新创意研究院,“一园”为凯盛“三新”产业园,一中心是光伏玻璃销售分中心。在双方的合作协议里,中国建材集团将在宜兴大力发展超薄太阳能玻璃盖板产业,进一步推动宜兴加快形成光伏玻璃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丰富的“手术”经验与装备
李茂刚是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如今又多了一个身份——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他曾主导过南玻、信义光伏玻璃等项目的建设,历任中航三鑫、中建材(合肥)新能源生产技术副总。
作为宜兴项目的负责人,李茂刚说自己是被彭寿“押着”来到宜兴的。大概因为二人是大学时期的室友,彭寿总是让李茂刚啃一些难啃的骨头。然而,笑言熬了一辈子“玻璃汤”的他,遇到了从业30来年最难的项目。
“原来他们同时建了两个窑,建得比较早,都是按照250吨的能力设计的。两个250吨的窑,这么小的规模,谁都不愿意去做,成本太高。”李茂刚向《中国建材报》记者回忆说,刚开始接手这一项目时,团队曾考虑过做高铝玻璃,但发现那样需要对生产线动“大手术”,后来决定还是做光伏玻璃。
不过,李茂刚他们要做的,不是普通的光伏玻璃。“我们要差异化,做超薄光伏玻璃。”
虽然一期投产前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但出玻璃后,由于窑炉底层中部耐火材料及结构问题,导致玻璃气泡超标。为此,李茂刚带领团队通过实测并还原气泡分布图,分析气泡变化规律,并进行气泡气体成分分析,数字模拟追踪气泡源等先进手段准确找到气泡产生原因,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热态手术”,针对窑炉问题“病灶”部位增加冷却风系统,实施“封闭”疗法,控制了气泡的产生。
近些年来,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以凯盛装备科技园为依托,凯盛集团自主研发了各种新装备,构建了玻璃装备、高端掘进装备、节能减排装备、太阳能光伏装备等成套装备制造基地。在凯盛集团内部人士看来,太阳能光伏装备的第一代产品是在中建材(桐城)新能源,第二代装备在中建材(合肥)新能源,第三代则在宜兴。
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有先进的装备,凯盛集团接手后,远东光电开始脱胎换骨。项目一期于2016年2月6日点火后,3月27日,第一块光伏玻璃成功下线;3月28日,光伏玻璃成品顺利下线,透光率达到91.5%;3月30日,光伏玻璃成品达到行业最优质量标准;3月31日,第一批光伏玻璃成品顺利发车送往常州亚玛顿公司。
一期项目是双方合作的试水之作,它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窑炉,投产后可年产太阳能光伏玻璃近1000万平方米。
有了一期的“手术”经验,二期项目比一期顺利多了。2017年2月26日点火,一周出玻璃,质量也更好。4月6日拉出1.5毫米超薄玻璃,制出的小批量产品已送到亚玛顿公司检测。它可以半钢化,板宽1661×989mm,符合光伏玻璃的所有要求指标。
作者: 来源:中国建材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