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铜铟镓硒太阳电池研发获重大突破

2012-11-21 11:59:05 太阳能发电网
    第二代国产太阳能电池转化率赶超国际   2012年11月16日消息,就在第一代中国光伏产业在欧美受阻之际,国内科研院所传来捷报,可取代"晶硅"原材料的第二代"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赶超国际水平。   业内人士分析,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

  

   第二代国产太阳能电池转化率赶超国际

  2012年11月16日消息,就在第一代中国光伏产业在欧美受阻之际,国内科研院所传来捷报,可取代"晶硅"原材料的第二代"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赶超国际水平。

  业内人士分析,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港携手,自主研发功高效低成本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装备、工艺及产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科院深圳深圳先进院光伏太阳能实验室主任肖旭东团队研制的"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效率已达到18.7%,迈入国际领先行列。

  据介绍,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伏太阳能研究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开发高效低成本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装备、工艺及产品。目前,该中心承担了深圳市首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深圳市首个)--"新型铜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和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科学院重大科研装备、深圳市工程实验室、深圳市战略新兴产业公关项目等一批重要项目,并在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研发完成了国内第一套完全自主开发的铜铟镓锡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装备,并调试成功;设备在工艺上创新,在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三步法工艺,结合测温监控组分来制备大面积铜铟镓硒电池组件的流水线装备;制备的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18.7%,位列大中华区第一并迈入国际领先行列。项目成果已经在广东省科技厅组织下通过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铜铟镓硒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制造成本低于硅晶太阳能模块,原因在于:其吸收太阳光的半导体薄膜由低成本的铜基材料组成,而且薄于2微米,这仅是硅晶结构的百分之一;以玻璃为基础的薄膜模块无需硅片复杂的生产工艺,也不用串连个别电池,整体模块工艺在一套生产线上实现;生产能耗低,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缩短了能量回报周期。

  据德国Manz公司的数据,在欧洲南部使用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已经可以实现0.04欧元/每度电,意味着太阳能发电成本与化石燃料发电成本持平,并明显低于海上风能发电成本,经济效益明显。

  先进院光伏太阳能研究中心创造的电池效率纪录是利用自主开发的国产设备实现的。项目组的目标是进一步将该项技术推向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使光伏发电在中国成为廉价绿色的电力来源。

  项目主要负责人肖旭东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伏太阳能实验室主任。肖旭东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考取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美联合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于同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1992年获得物理系博士学位。之后在伯克利劳伦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至2006年期间受聘于香港科技大学,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现就职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教授,自2008年加入深圳先进院,将其相关科研成果不断进行产业化尝试。肖教授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金属、半导体等表面/界面物理、以及薄膜物理的研究,已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 两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九篇。其工作已被同行引用达1800多次。肖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包括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和中国科学院的"海外知名学者"。他还拥有两项美国的技术专利。他的研究涉及表面结构、表面吸附、表面薄膜生长、以及表面、界面的电子性质和机械性质等。近年来,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半导体/金属界面的工作,解决了一系列Schottky结的基础科学问题,为其在光伏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例如,半导体薄膜上的金属电极的制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 来源:中国日报 责任编辑:凌月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