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辉作为大唐新能源公司海外事业部的项目经理,最近一直在寻找可以投资的海外光伏项目。
而在11月19日召开的拜耳能源海外光伏电站投资说明会上,更多的企业表现出了这种趋势。
与大唐一样,几乎全部参会的企业负责人都对海外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另一方面,在谈到是否会投资国内的光伏电站时,则是一致的冷淡。“产业链的中上游出现资本危机后,很多受到影响的光伏民企都主动找到我们,而且,很多央企也希望寻求合作,这在危机之前是没有的。”德国拜耳能源集团董事长王学军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一家A股上市的光伏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已经操作完成,很快就会有公告。央企方面,目前有两家以上的央企在谈罗马尼亚的投资合作。”
当前,正值国内光伏危机的深化区间,一边是企业危机加深,日前,继大全新能源、尚德电力和晶澳太阳能三家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之后,江西赛维也收到了纽交所的退市警告;另一边则是政府频频出手释放救市的信号和政策文件,有关增加补贴额度和规划项目容量的消息甚嚣尘上。
政策利好,但企业似乎并未动心,依然将目光投向海外。“国内市场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是企业能够自救,有政策的补贴扶持,也很难拯救市场,我曾经向多家欧洲的投资人介绍中国的项目,但是对方都很干脆地拒绝了,原因是风险太大了。”王学军表示。
救市那些事
面对政策的利好,为什么还难以吸引投资?王学军所说的国内问题又是什么?面对深水区的光伏市场,应该怎样拯救?
一切要从欧盟对中国发起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反倾销贸易诉讼说起。
今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随后9月初,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
该案件被公认将对本已“过冬”的中国光伏企业致命一击。资料显示,在去年美国对中国实施“双反”案时,中国就有8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被迫停产,80%的多晶硅企业工人处于待岗,但中国在美国的出口市场份额仅占20%,而中国在欧洲高达70%,欧盟对华的反倾销立案将是致命性的。
事实证明此判断并非危言耸听。在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申请后仅一个月,在美国上市的大全新能源、尚德电力和晶澳太阳能等企业由于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频繁收到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
最近的11月16日,江西赛维LDK也收到来自纽交所的退市警告,成为今年8月以来的第四家面临美国退市的中国光伏企业。
与之而来的,是这些光伏企业的资金链出现的崩裂危机,数据显示,上半年赛维LDK净亏损额为10.8亿元,负债总额266.76亿元;大全新能源净亏损2080万美元;英利新能源也连续四个季度报亏,上半年亏损额高达1.4亿美元。
面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凛冬,来自政策层面的温暖信号开始逐渐释放并清晰。
9月13日,在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发起光伏反倾销调查后的一周,国家能源局即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吉瓦以上的目标,同时建设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和1000个新能源示范园区,启动建设新能源微网示范工程。
随后不久,又有消息传出,有关方面正在讨论,将21吉瓦的“十二五”目标调整到40吉瓦。与此同时,能源局下发《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要求各省能源主管部门10月15日前上报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实施方案。
一边是目标调整,一边是项目的加快推进,有关方面救市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特别的,一直困扰光伏产业发展,并制约光伏投资的并网问题突然出现转机。
10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根据《意见》,11月1日起,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免费并网,并可以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并网办理周期约为45个工作日。
而对于国网态度的突然转变,有报道称,主要缘于近期国家高层对此问题密集批示,要求尽快启动国内光伏市场。
与之并行的重大利好还有两个,一个是消息称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制定行业发展问题和配套支持政策,包括《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实施办法和电价补贴标准》等,其中分布式光伏电价有望获得0.4~0.6元/度的补贴。另一个利好是光伏行业两大工程之一的“金太阳”示范工程有望扩容,在2012年总规模1.7吉瓦的基础上,再增加1.2吉瓦。
综合起来,一条政府拯救光伏产业的链条变得明朗,而且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容量、补贴和服务三个方面刺激新一轮的光伏投资热情,消化光伏产业中上游的产能,并使停止运转的上游获得更多的国内订单。
该如何救市?
然而面对政府的救市策略,王学军并不看好。“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国内的市场虽然启动了很多政策,包括国家政策补贴和电网企业的并网许诺,但我个人认为,光伏产业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掉。”
在王学军看来,国内市场仍存在三个问题。“最主要的是电网的并网电量问题,我们投资电站的电量能不能保证100%全额收购,这种承诺不能由电网企业决定,而应该由政府部门强制执行并监督,先要打破电网的垄断。”
“比如我们在德国投资光伏电站,电网有时也会说,100%我不能收购了,只能80%收购,但是,那20%这部分电网还是会给我付款,这是国家的规定,但是在中国,就不能保证这一点,作为新兴能源的投资者,这行业大多是民企投资,你不能让它有太多的负担和压力。”“第二个问题是在国内投资光伏电站成本过高,目前国内对新能源的贷款利率超过7%,我们暂时还接受不了这么高的利率,本身新兴能源就不应该有一个过高的成本或负担,所以对于投资者,更愿意去寻找资金成本比较低的一些国家或区域投资。”王学军表示,“如果降到4%或者5%左右,我觉得就适合发展新兴能源了,就可以回来投资了。”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政策的保障没有期限。王学军表示,以去年8月份施行的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为例,“这个价格可以随时调整,从每度1元钱改为0.9元,但是,作为政策,必须要保证在1元钱政策区间进入投资的企业15年或20年的投资回报期保持这个电价不变,保证投资人能回收成本,这是底线,只要这三点变化了,我立马回来投资。”“现在有一些地方政府,提出拯救企业的措施,不要去试图挽救个别企业,这个是无底洞,救不过来。”王学军表示,“救市的关键是打破现有的电网垄断,这样才能激活市场,补贴没有必要。”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也表示了对于电网的担忧,他的担心来自并网方面。“虽然国网下发了对分布式发电并网的承诺,但是在此之前,国网总部在分布式发电方面下达的多个文件在地方电网方面都难以立即消化和执行,所以暂行免费并网能否落实还存在悬念。”该人士表示。
其实,面对政府的救市,很多企业开始自救并改变投资策略。
东方电气下属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雷凯对本报记者表示,“去年光伏产业出现了危机,我们意识到只抄底上游或者投资上游,很可能会进入泥潭,于是我们决定做全产业链,从材料到产品到上网,我们形成自销的产业链条,从而保证利润的空间和有效转移。”“全产业链是一个很好的模式,现在产业链前端出现了过剩,导致利润压缩,但是整个产业只要终端的上网电价不变,整个投资的利润就是固定的,所以不管前端是否利润降低,涉猎中后端的投资就会弥补下降的部分,所以对上游比较困难的企业来讲,如果资金还充裕,可以考虑投资全产业链以抵冲风险。”王学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