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明星企业赛维和尚德的破产危机,让光伏产业一次次以惨烈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眼前。中国光伏业是否已经穷途末路了?实则不然。这个由海外应用市场培育出的庞大的中国制造业,在遭遇海外市场设立的高壁垒后,中国政府正计划扩容中国市场。
能源局此前编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对太阳能曾提出以大型地面电站为主。今年9月其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分布式发电与大型电站装机规模均为1000万千瓦,前者是指中部和东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电系统(一般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屋顶)。
11月初,一位能源局官员向本刊记者透露,能源局正在酝酿扩大国内光伏市场规划容量。大型电站装机规模规划不变,到2015年仍为1000万千瓦。而分布式发电的装机规模比预先规划扩容一倍,到2015年达到2000万千瓦。
恰逢此时,国家电网[微博]发布政策,承诺对6MW以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免费接入电网,全额收购富余电力。过去两年在西北火热建设的大型光伏电站则没有这一优惠政策享受。
能源局和国网放出的信号是,未来中国光伏应用市场的主阵地是在屋顶上,以分布式发电的方式进行。
中国光伏发展与风电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发电端远离用电端。风光资源绝佳的地方都在西北的荒漠戈壁,然而大量用电需求都集中在东部。电力输送负担让本可以发电的风电机组在某些时候不得不停止发电,2011年中国风电弃风电量123亿千瓦时,折合损失电费66亿元。
显然政府层面不希望光伏发电走一条风电的老路。中部和东部的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则可避免长距离电力运输的问题,这一解决方式在欧洲早有经验。
2006年,德国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仅占到10%,屋顶光伏电站占据90%的比例。在2012年开始实施的《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对于自发自用的光伏项目给予了更优惠的能源政策,鼓励用户自发自用,就地生产消化,不要通过电网远距离的输送再给予分配。
中国现有的分布式发电项目大多建在工业园区的屋顶上,可以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也可出售给电网。国资委、财政部、工信部等数十个部委机关及下属单位屋顶都已经铺上了太阳能电池板。
与风电一样,西北大型光伏电站开发主要被五大电力央企把持。然而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的开发商则更加多元化。光伏监控系统提供商上海淘科常务副总经理陆剑洲介绍,目前分布式发电项目的开发商主体是组件生产商和逆变器生产商等光伏产业链中的企业。尚德、英利、阿特斯、赛维、阳光电源(7.890,0.46,6.19%)等都有开发分布式屋顶项目。
政府主要通过初始投资补贴的方式推动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的建设。如金太阳工程的补贴额为5.5元/瓦,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补贴额为7.5元/瓦。
“如果有关系,赶上好机会,金太阳项目的收益都还不错。”一位光伏项目开发商说。
并不是所有屋顶项目都能进入金太阳的名单,因此分布式光伏的参与者们更期待的是电价补贴。由于确定了1元/度的光伏上网电价,西北大型光伏电站的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清晰。分布式光伏项目由于集中在东部,光照条件弱于西部,发电时间相较西部要短,仍以1元/度的电价卖给电网显然不够经济性。因此期待政府能针对分布式光伏项目再进行电价补贴。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扶持这块市场的扩容,用地方财政资金进行补贴。如江苏省在1元/度的基础上,增加0.3元/度的补贴。“补贴出来后,会有大量资金涌入到分布式光伏市场来。”陆剑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