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凯位于北京顺义的家是一座地上三层外加半层阁楼的小别墅,打眼望上去与邻居的房子并无区别。但不久后,这座房子的屋顶和外墙面上就会布上薄膜电池,变身为一个小型的“光伏发电厂”。
12月12日,这座房子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冒雪而来的一行五人是国家电网北京局和顺义分局客服部及电研院的领导,他们是专门来看任凯家的“屋顶”。经过现场讨论,国网市局的工作人员消除了任凯之前的误解:1.7万元的系统接入费并非全部出自任凯,电能表在内的大头都将由国网承担。
任凯发了条微博说:“国网太给力了!”
一个多月前的11月5日,任凯正式向国网北京市顺义区供电局递交自家屋顶3KW分布式光伏屋顶发电并网申请,他想通过这个项目“见证国网并网新政的执行落实情况”。
并网新政
任凯所谓的“并网新政”是说10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布的《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接入低压配电网,允许富余电力上网,电网企业按国家政策全额收购富余电力;由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公共电网改造,以及接入公共电网的接网工程全部由电网企业投资。
“允许富余电力上网”——这句话任凯已经等了一年多了。
2011年,任凯萌生了自己的光伏创业想法。他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购买了一些薄膜电池,计划把这些电池布置在自己的房子上,建造一个小型“发电厂”。任凯打印了申请报告,先后去了顺义供电局和北京供电局,但当时没有并网的政策,电力部门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申请,项目就暂时搁置了。
2011年到2012年,欧美“双反”的轮番轰炸加上行业自身诸多问题的集中释放使得国内的光伏行业一直处于寒冬之中。任凯是一家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提供商的物流经理,同样经历了寒冬的他把这次的危机当作一次洗牌,他说:“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太阳能是无限的,以无限对有限,肯定是无限赢。”
任凯指着窗外的写字楼对记者说,最适合分布式光伏的地方其实是写字楼和工厂,他们有屋顶、耗电量大、电价高。事实上,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各种政策的推动,学界和商界都开始把目光转向分布式光伏。但是这种关注从红头文件降落到屋顶却遇到了很多麻烦:大企业对节能成本不在乎,小企业担心风险——想找到一块合适的屋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的麻烦也不仅仅在中国才有,斯坦福大学专门研究环境经济学和能源政策的于洋介绍,国外的“屋顶太阳能”项目基本上没有实现向电网输电的效果。
分布式电力系统曾经较为普遍的电网运营模式,因为过去供电主要集中在人群聚居地附近。之所以后来慢慢演化成为集中式大电网模式,是因为大电网不仅增强了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也通过资源整合降低了发电成本和装机等设备的固定投入成本、增强了电力市场的流通性、降低了电力市场的交易成本。“这一事实至今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于洋说。
于洋还介绍道,当不稳定新能源(风电、太阳能等)被预期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后,一些学者提出,分布式发电的模式也许在一些条件下比大型集中式供电更为适合新能源的利用;同时也有不少观点认为,集中式大电网的系统稳定性和弹性以及资源整合能力,更能够较为有效而便宜的容纳不稳定新能源。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能源与气候项目主任涂建军也对《新商务周刊》记者说,如果国内能够破除分布式光伏产业启动的各种障碍,尤其是有关各方的利益之争,分布式光伏在光伏行业的比重预计将可以得到较大提升,这对于深陷欧美双反调查危机的国内光伏产业将是一个重大利好。不过,由于分布式光伏在国内才刚刚启动,未来的发展前景还取决于中国政府能否在政策层面协调好有关各方的利益之争,现在预测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恐怕言之过早。
直播审批
国网要从自己手里“购电”了,任凯感到有些意外。
9月出台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了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支持,此前的各种文件中也不乏积极导向,但一直没有具体的政策。这次的《意见》就究竟能落实到什么程度?国家电网提出的“支持、欢迎、服务”究竟是不是在作秀?任凯想自己尝试一下并网流程。
11月5日,任凯到国网营业厅填写了一份书面的申请表,国家电网接受了申请表,并承诺在20个工作日内回复。
回到家后,任凯开始在微博上对他的尝试进行“直播”。他写道:项目系统功率为3KW,采用的是非晶硅薄膜,起初的设计是电力自发自用多余上传,估计每天能够发电10度,按照并网电价1元计算的话投资回报为8年。
任凯的微博名叫“和海一样的新能源”,他经常在上面进行一些政策解读和呼吁,坚持每天一篇原创文章,是光伏圈内的“草根明星”,他的一组文章还被印成了新华社内参。
11月15日,国网告知任凯度电补贴需要经过发改委的项目核准,也就是说,只有在发改委同意的状况下,任凯才能获得1元的上网电价,否则只能以4角的脱硫煤电价上网。任凯算了一笔账,一套核准需要土地局、环保局、市政规划局等多个部门的报告,整套报告差不多要花费80万元,而他项目的投资才3万元。“家里3KW的电站,对土地、环境其实都没啥影响,花80万去审批不是疯了吗?”任凯对《新商务周刊》记者说。任凯希望发改委将1MW以下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或者干脆把权力下放给国网。
几天后,国网的客服部和电力设计院派了工作人员到任凯家里看项目,详细问了电池板的安装位置。任凯介绍,项目包括玻璃幕墙10平方米,楼上屋顶20平方米,每天大约能发8、9度电。工作人员找了合适电表接入的地方,觉得没什么问题,唯一的担心就是所发电的质量。于洋向记者介绍,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的调度等技术学术界仍然是研究前沿的热点,许多重要的问题尚未解决,发电量小、质量得不到保障使得这个项目离市场化和推广还有很长的距离。
12月5日,国网最终批复了任凯的并网申请,同意光伏发电全部并网接入。从递交申请到拿到电研院的《接入系统报告》和项目接入确认单,国网一共用了23个工作日,比预定的程序超出了3天,但任凯表示这毕竟是国网接手的第一个个人屋顶光伏项目,完全可以理解。他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和关注他的人分享了这个消息。
涂建军在接受《新商务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任凯成功通过并网申请的案例表明国网已经开始很严肃滴对待分布式光伏发展对其带来的技术和政策挑战。
于洋的看法是,目前的“电网向屋顶太阳能用户购电”政策是一种类似装机补贴的鼓励性政策,它比传统的按装机容量补贴的政策相比有效率,也更符合经济规律,但缺点是这一政策仅仅鼓励了能源转化技术的进步,对其他分布式新能源利用的相关技术—如整流上网、微网调度等技术—不仅没有不仅没激励作用,一些条件下还有较为负面的作用。因此这类政策都需要较为完善的配套鼓励政策。
电价玄机
现在,任凯要做的是在国网的帮助下继续争取1元的上网电价资格。他计划不再采用“自发自用多余上传”的接入方式,而是全部上网。这样,他在使用5角的电的同时可以卖出1元的电,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胜算很小,”任凯笑了一下说,“但我愿意搏一把。”
关于“分布式光伏度电补贴到底是固定电价还是自发自用”这个问题,上海淘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剑洲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分布式光伏补贴方案之前的讨论稿鼓励自发自用模式,要求用户强制购买光伏电力;政府对于用户购买的光伏电量,每度电再给予投资方0.4元左右的电价补贴;如用户消纳不了光伏电量,可直接反送入电网,按照1元/度电进行结算。该方案理论上节约了补贴资金,其实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因为电网公司减少了该用户的卖电收入,取而代之的是用户向光伏电站投资商进行购电(比向电网购电要便宜一些),财政补贴减少的资金实际上是由电网公司承担了。如果光伏在某一地区大量投入,电网公司就会产生阻挠心理,毕竟在开支增加(光伏电站运行对于电网的安全影响需要电力公司负责监督和监管)的情况下,减少了收入。”
陆剑洲还说:“此方案最大的隐患在于忽略了未来分布式发电多元化的趋势,光伏度电补贴和其他能源补贴电价是有差异的,而用户的正反转净计量电表就难以评估其真正电力来源是何方。”他认为固定电价才能够起到扶植分布式发电行业的作用。
任凯的尝试还引发了关于要不要和如何对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模式进行鼓励的讨论。
涂建军说,分布式光伏发展最大的阻力是成本过高。现在政府部门愿意为分布式光伏提供较高的上网电价,这一方面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但也是行业做大的阻碍,因为市场容量一大就会出现补贴款项从哪儿来的问题。因此,涂建军认为光伏行业的制造商需要尽快将光伏单位发电成本降下来,并为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毕竟,一个长期依赖政府补贴并对电网稳定性带来冲击的技术是很难有太大的市场潜力的。
于洋的看法是,应当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基于严谨的分析上推进。在现阶段,对屋顶太阳能项目的补贴,有助于缓解由于欧美双反和欧美错误新能源政策导致的欧美市场不振给我国新能源企业带来的暂时性困难。但不宜像前些年世界各国都跟风式的学习德国FIT补贴模式那样,还没有过对补贴对象和补贴目的进行慎重分析、对补贴对象特征和补贴作用机制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大干快上,最后导致欧美和其他国家新能源利用的各个技术缓解发展不均衡,最后导致市场萧条。我国对于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模式是否和如何鼓励的问题,一定要汲取世界各国前一阶段新能源政策的教训,补贴的推出和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对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的目的、路径和补贴作用机制的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任凯每一次发在微博上的项目进展都会吸引很多人的关注,有人表示祝贺,有人希望从中发现商机。任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路者,以实际行动为后来的人开辟一条道路,也让更多人来关注光伏行业。他特别提到了国网的配合,他希望在充分的沟通中找个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