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研究和剖析,确定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诸多新兴产业中,光伏产业大概在我国是声名最显赫的了。新兴产业的最大特点是生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可仅仅十年,中国的光伏产业,就从“风光”落到了“萧条”、从“蓝色”变成“红色”乃至“黑色”。“风光”如此短暂,不能不令人深思。
在中国,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常常对产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可以说,在光伏产业上,各地政府既扮演了发展的“催化剂”,也扮演了“消杀剂”。全国在各地方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太阳城”和“光伏园”,超过了300个,仅千亿级产业园就达到几十个。政府对光伏产业的过度主宰,岂能不让光伏产业陷入盲目发展、过度发展的怪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应当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作出正确判断、科学决策。但中国的企业,似乎并没有将自己当作市场经济的主体,完全听命于政府意志,把企业的命运交给政府;一些企业不认真研究市场,不分析和评估市场前景,而是烂泥萝卜擦一段吃一段,以至于当市场发生变化时,束手无策。短短几年时间,超过八成以上的企业陷入困境,中国的企业离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还很远。
光伏产业一度被认为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反应剂”、“催化剂”,被寄予了带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一次革命的厚望。怎料,在对产业结构调整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自身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也意味着,要真正发挥光伏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先得对光伏产业来进行一次根本性的结构调整。而在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把数量、规模、眼前利益放在首位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是难以推行的。
光伏产业在中国急速衰变的事例说明,新兴产业若没有新技术、高技术、高效益的支撑,也就难以称得上是新兴产业了。很显然,光伏产业的“新兴价值”,已被大量科技含量不高以及盲目发展起来的企业与项目消解了,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要让光伏产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兴产业,就必须对整个行业进行大范围、大力度的整合,将那些名不副实的企业和技术淘汰掉。
一个产业的兴起,规划至关重要。但是,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产业占全球市场的比重已超过60%,年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00%,在这种超常规的发展速度的背后,是规划的随意性。尤其光伏“十二五”目标反复调整,将规划的随意性演绎得非常彻底,显示出我们在行业发展规划制定方面的严重缺陷。
政策引导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政策对路,产业发展兴旺、行业发展健康。反之,就会问题多多,漏洞百出。显然,在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方面,问题很多,漏洞很大。最突出的,就是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刀切”。如补贴政策,无一不是按照发电量来确定的,可电是如何发出来的,科技含量如何,投入产出效益多高,一概不问。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始终处于很弱的地位,核心技术所有权不在企业手上,多晶硅和关键设备大量依靠进口。如果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时,将企业的科技含量、技术的转化率、效益等与补贴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那光伏行业还会出现盲目发展、过度发展的现象吗?
中国光伏行业能在极短时间内兴起,与金融危机后大量海外人才回归密不可分。但是,“海归”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竞争十分残酷,手段也有优有劣。尽快成为行业老大成了“海归”们普遍追求目标的情形,也为光伏产业埋下了深深的危机。
此外,我们对发达国家因市场不振而加强对我国产品实施诸如“双反”调查等贸易保护手段的估计不足,不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市场布局的合理配置,没能促使内外两个市场一起开拓,也是值得反思的重要内容。
政府当然该救光伏企业,但不能没有目标、不加区别地救,尤其不能局限于对单个企业的救助。细看中央提出的五条措施,可谓标本兼治。对地方政府来说,如何按照这些要求救助光伏行业,需要认真研究。光伏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关键是,如何通过这轮危机,找到问题症结,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问题解决了,障碍消除了,中国光伏产业还是前景美好、充满希望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