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将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他们“再工业化”的重要发力点。在政府补贴的不断刺激下,全球新能源产业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投资趋势和政策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产业技术扩散加快。第二,价值链中游环节布局更趋于分散化,竞争明显加剧。第三,行业整合加快,跨国并购日益活跃。跨国并购正在加快行业的优胜劣汰,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要素配置的全球化。
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环境发生变化。一是欧盟大幅度下调新能源补贴。作为新能源产业领军者,欧盟经济不振在总体上抑制了新能源的国际需求。尽管技术成熟使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但在欧债危机的重压下,2008—2011年欧洲各国政府累计削减光伏补贴近百次。不断弱化的政府投入,引发欧洲光伏市场的剧烈波动,直接影响上游企业的生产和出口,对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及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造成重大冲击。
二是“页岩气革命”对全球新能源产业投资前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达到1379亿立方米,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随着页岩气产量的快速增长,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尽管2011年美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投资强劲反弹,且投资者仍看好新能源的长期前景,但风能、太阳能在美国的投资吸引力确已不如先前。这也是引发美国新能源领域贸易摩擦不断、保护主义加剧的重要原因。
三是新能源领域贸易摩擦呈加剧之势。总体来看,2005年之前,新能源领域的国际贸易规模较小,很少出现贸易争端。而自此次金融危机以来,新能源产品和设备的国际贸易摩擦不断。这是国际贸易大环境的结果,同时也反映出新能源产业快速扩张,导致无序竞争以及国际贸易规则建设滞后的现实困境。从新能源领域贸易摩擦的态势来看,贸易保护主义披上了更为浓重的“绿色”外衣。可以预见,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产业将成为大国角力的又一重要平台。
面对新能源产业国际需求波动、竞争加剧的形势,应紧密结合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加强技术和产业化模式的自主创新,全面提升新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化产业发展体系。
一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新能源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创新能力。
二要针对欧美发达国家新能源上网政策及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出口结构,实行出口多元化策略,在稳定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带动风电、光伏、生物生源以及新型太阳能热利用项目和产品,以开辟新兴市场。
三要完善新能源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加快推进行业整合,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形成示范效应,着力培育新能源领域的大型跨国公司。
四要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服务、能源金融、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模式。为高端人才在华创业、工作、生活提供便利,逐步形成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和紧缺人才引进战略机制,为新能源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