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在2013年伊始陷入困境,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裁定,对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无锡尚德的破产,显示我国光伏行业受到沉重打击并陷入低谷。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在2013年伊始陷入困境,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裁定,对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无锡尚德是尚德电力公司旗下资产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其光伏组件产能在2012年达到2.4吉瓦,一直是中国光伏产业的象征,也是全球四大光伏企业之一。
无锡尚德的破产,显示我国光伏行业受到沉重打击并陷入低谷。造成这样困境的原因,各界讨论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产业链结构不合理,存在原料、关键技术设备、市场需求“三头在外”的问题。国内光伏产业链呈现出上游小、下游大的格局,而且市场需求高度依赖国外市场,固然是造成当前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需要自修内功,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做强中游、做大上游,尤其是硅材料。但问题在于,这种技术层次相对较低、高度依赖外需的因素,同样适用于更广泛的一般加工贸易,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加工贸易仍旧持续快速发展,至少没有这样严峻的困境。
二是“跟风”现象严重,存在大量盲目、重复建设问题。有人把大量光伏企业盲目跟风、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因归结为产业内缺乏标准体系建设,比如多晶硅的生产缺乏统一的能耗、占地及环保标准。笔者认为,盲目跟风的确是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但企业跟风并非主要源自缺乏产业标准,而是源自这个产业的“半市场化”特征。遑论产业标准体系的制定主体问题,如果在前几年,即便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相信仍然会有大量中小光伏企业跟风,如果在目前,即便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可能也不会有企业再敢贸然进入光伏市场。
这里提出的产业“半市场化”,泛指产业发展带有明显的政府干预特征。中国光伏产业就存在典型的“半市场化”特征,表现为政府在项目审批、用地、信贷、税收、上网电价补贴以及上市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倾斜性的优惠政策。这种做法造成一种扭曲的市场激励信号,只要进入光伏产业,就可以获得政策红利或者概念红利,从政府手里要政策、要资金、要土地,便于上市,且更易成为概念股,溢价发行或市值骤增,这是大量企业盲目跟风、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进而造成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理论上讲,对于朝阳产业或说战略新兴产业,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是必要的,这也是国外通常做法。但前提是,政府要支持的产业确实是战略新兴产业,该产业拥有较高的核心技术和市场前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重大。当然,这里并非否认中国光伏产业的战略地位,而是强调需要反思政府在这个产业链中的干预环节、力度和方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